当地时间10月27日,美国国家飓风研究中心表示,飓风“梅丽莎”已升级到最高级别:五级飓风,预计将于当地时间28日一早在牙买加登陆。受飓风影响,牙买加可能出现灾难性山洪和山体滑坡。
就在牙买加等加勒比沿海各国严阵以待时,多家外媒发现,社交媒体上开始充斥大量由人工智能(AI)生成的视频。这些视频展现了一系列围绕飓风虚构的情景:夸张的新闻播报、严重的洪灾画面以及水中鲨鱼的影像。专家认为,这些视频分散了人们对重要安全信息的关注,可能引发公共安全风险。
法新社网站报道截图
法新社在27日的报道中说,尽管该机构发现不少虚假视频都带有OpenAI文本转视频模型 Sora的水印,但许多用户并未意识到这些视频是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报道同时提到,多家社交媒体平台都规定发布者必须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进行标注,但实际中只有部分视频加上了相关标注。
加标注为何如此困难?平台对AI生成内容进行甄别和监管又难在哪里?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
·目前,人工智能对于真实生活、真实现象的复现及展示能力越来越强,客观上确实容易导致“逼真”的虚假信息或虚假视频的传播。这些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可能会带来公共安全以及公共秩序层面的一些隐患与风险。
·人工智能语境下,相关内容的生成量大、生成速度快,给甄别与识别带来一定挑战。而一些平台在运营过程中是有一定的倾向性的,换言之,出于对流量的考虑,一定程度上会出现听之任之的情况。
·如何平衡把握内容生成传播与必要监管之间的界限,在技术运行中涉及多方利益,挑战较大。
法新社在报道中援引网络安全专家的观点称,此次与飓风“梅丽莎”相关的AI生成内容泛滥,凸显出新的文本转视频模型如何“加速了令人信服的假消息的传播”。
法新社网站报道截图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沈括:
·人工智能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拉齐”了资源差异:凭借快速的生成和传播速度,能够产生大量有针对性的内容,而且成本非常低,这就会造成同一种信息类型的密集“轰炸”。
·在人工智能的语境和传播机制下,我们基于以往经验的观察和判断可能并不一定实用。因此,我们不仅需要擦亮双眼,也需要借助一些新的方式、方法,包括借助必要的工具来增强自身的甄别能力。
多家外媒在报道中称,牙买加政府已经注意到这些虚假视频的泛滥,相关部门呼吁民众听取官方渠道的正确消息和意见。
法新社在报道中援引专家的观点指出,即便是看似无害的虚假内容也可能导致重要安全警报被淹没,或者让民众低估严重风暴的危险性。俄克拉荷马大学气象学教授艾米·麦戈文则表示,“虚假内容削弱了政府关于做好准备这一信息的严肃性”,“最终,这种虚假内容或导致生命和财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