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擎物业近期孵化健康服务品牌,并开出养老服务实体门店。 文汇报记者 单颖文摄
一边是纯老家庭亟待打通养老服务的“最后1米”,一边是物业作为离居民最近的服务单元。2023年起,虹口区欧阳路街道在全市率先试水“物业+养老”模式。截至目前,这项服务已在街道辖区内80%的物业公司推开。两年间,各物业公司与居民区在摸索中应对挑战、积累经验,推动养老服务从“零散供给”走向“系统集成”。
在虹口区相关负责人看来,“物业+养老”不仅是对物业服务能力的拓展,更是对基层治理能力的一场新考验。当前,更需通过组织化、机制化的方式,实现服务从“有”向“好”升级,从而更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一小区一清单”,物业找准养老服务发力点
蒋家桥小区71岁居民朱美娣通过智能屏,可一键呼叫虹达物业门卫提供“物业+养老”服务。 文汇报记者 单颖文摄
走进蒋家桥小区,虹达物业办公室墙上的《“物业+养老”服务菜单》格外醒目,涵盖基础物业服务、日常生活照料、应急援助响应、医疗健康支持、精神文化慰藉等多个类别。虹达物业副总经理童杰表示,试点两年多来,代叫救护车、陪诊、爬楼机租用等“应急援助响应类”点单量高,成为公司持续“物业+养老”的发力点。
蒋家桥小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近半,多达千余人。令童杰印象最深的是,小区里一位80多岁的居民在家摔倒,老伴儿尽管马上通知了孩子,但等子女赶到时已过去了三刻钟,期间老人就只能躺在地上。在了解到“物业+养老”服务后,子女为父母购买了应急救援服务。现在老人只要呼叫智能屏,就能打电话给门卫,物业人员便能立即上门并协助联系救护车。“这类应急服务,恰恰是我们能做且能做好的。”
众擎物业今年起试点“物业+养老”。物业负责人韩玉是95后,她没想到30元包月的每日“代收垃圾”服务居然那么热门——起初,一位老年居民向她提出这个需求,结果挂上小程序后,陆续接了好几单。“根据居民建议动态调整项目,服务才能长久。”她说。
欧阳路街道办事处主任李小强介绍,目前推行“物业+养老”的小区类型多样,涵盖商品房、售后公房和新式里弄,不同小区的居民需求与周边配套各不相同,“一小区一清单”势在必行。街道今天发布了《“物业+养老”建议服务清单1.0》,明码标价50项服务内容及特定人群优惠。物业可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禀赋、周边资源与居民需求构建各小区独有的养老服务菜单。
服务模式持续创新,让居民愿意埋单
众擎物业近期孵化出健康服务品牌“爻垚健康”,探索“物业+养老”向专业化服务转型。总经理林国雨介绍,该品牌不仅在祥德路开设实体门店,提供微压氧舱、高血压治疗仪等低于市场价的康养体验,还同步开发“乐康养老”小程序,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在门店推广小程序,在小程序推出门店服务套餐,两者互为补充。”
众擎物业开发了“乐康养老”小程序,在社区向居民推广手机下单。 文汇报记者 单颖文摄
爻垚健康店长茅彬最近忙着“扫街”寻找合作商户,现已接入32家店铺。令她振奋的是,今天街道成立了“物业+养老”联盟,首批吸纳的50余家街道商户均可接入“乐康养老”小程序。
开了20多年的口碑小店舒服佳足浴(谭家桥店)是爻垚健康最新的合作伙伴,上周小程序便上线了扦脚服务。足浴店负责人陈菲坦言,小店生意不错,选择与爻垚健康推出“上门单”,主要是三个考虑——店员在空闲时接单,可增加收入;有了线上渠道,可在更大范围中推广店铺;与政府认可的联盟企业一同成为养老服务提供方,社会认可度更高。她将“上门单”价格从常规的80元调整到60元,“拿出诚意,期待共赢”。
在欧五居民区,物业公司与居民区党总支共同设计“服务包”机制,聚焦老人居家生活中的“急、小、难”问题,推动服务落地为实际订单。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王毅举例,欧阳名邸一位老人在术后需要安装护理床,家人网购后却无人会装。通过购买“服务包”,物业人员迅速上门安装,并协助改造了卫浴取暖设施。这一案例让更多居民认识到“物业+养老”的实用价值,也让经过专业培训的物业人员逐渐被接纳。
欧阳路街道党工委书记程军介绍,街道将创新打造“3+X”家门口服务阵地,在门卫室、社区客厅等居民高频出入的公共空间嵌入基础诊疗设备、康复健身器材和服务功能,推动医疗、康养、便民等资源进一步下沉。
亟需机制支持,“为兜底者兜底”
在虹达物业张贴的《“物业+养老”服务流程图》中,老人求助后,物业首先要“研判是否属于服务范围”。
振新大厦一位老人下单了物业的陪诊服务,保安队长每周开私家车接送他去3公里外的医院看病。每次外出,小区物业经理都提心吊胆,“就怕期间发生意外”。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唐有财指出,“物业+养老”正面临服务边界之困:从“管物”转向“顾人”,不仅考验从业人员的能力,也对跨部门协同提出更高要求。
童杰建议,随着“物业+养老”逐渐普及,希望有保险公司推出相应险种,在物业为居民“兜底”的同时,也能为物业企业提供风险保障。此外,该模式市场培育周期长,而物业从业人员流动性较高,他呼吁建立系统化培训机制,覆盖养老服务流程、沟通技巧等实操内容,帮助一线人员快速适应新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