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郑松毅
编辑|杨锦
马斯克要搭建的“人类知识库”,真的成了?
数小时前,马斯克预热已久的百科全书网站Grokipedia正式上线,目前免费向公众开放测试。意外的是,Grokipedia上线第一天就遭遇服务器崩盘,但很快恢复运行,火爆程度可想而知。
或许还处于测试阶段,Grokipedia暂被谦虚地命名为“0.1”版本。但马斯克的自信毫不掩饰,“1.0版本会比现在再好十倍,但即便是0.1版本,也比维基百科好太多了。”
力压维基百科?Grokipedia被疑“抄袭”且“夹带私货”
势要力压维基百科的Grokipedia,实用效果究竟如何?
搜狐科技测试发现,进入网站页面,相较于维基百科,Grokipedia的设计更给人一种“简明扼要”的风格感受。
页面显示,Grokipedia目前共拥有约88.5万个百科条目,而维基百科的条目数量是800万个,目前有近10倍的差距。
争议往往与热度同步爆发,最尖锐的质疑指向其内容原创性。
搜狐科技同时在Grokipedia和维基百科搜索了多个相同词条发现,二者回答内容存在大量相似性,有的还会标注“内容改编自维基百科”。X平台也有不少网友评论质疑,“Grokipedia难道就是照搬了维基百科?”
对此,维基百科发言人Lauren Dickinson也做出讽刺回应:“即便是Grokipedia,也需要依赖维基百科才能存在。”
但从回答篇幅和内容细节来看,二者存在明显差别。Grokipedia的回答更为详尽,篇幅较维基百科长不少,在关键数据处还会加以图表解释说明,整体阅读舒适感更强。当然,如果再多些配图用户体验感可能会更好。
具体到内容呈现上,很难不怀疑Grokipedia没有“夹带私货”。比如在两个平台同时搜索“埃隆·马斯克”词条,Grokipedia的回答明显更符合老马胃口,赞美之词比较多,着重突出了其企业家、工程师、及商业巨头的丰富身份和成就。
但Grokipedia上也存在错误信息。例如Grokipedia提到印度裔企业家维韦克·拉马斯瓦米在马斯克离开美国政府效率部(DOGE)后在该部门担任重要职务,而事实是拉马斯瓦米早在今年1月就离开了该部门,而马斯克今年5月底才离开。
当搜索其竞争对手“山姆·奥特曼”时,Grokipedia则会更频繁地强调对其任职能力的担忧。
与维基百科的人人可编辑不同,Grokipedia的用户无法直接编辑内容,只能“请求Grok修改”。从马斯克的角度思考,这是为了更高程度地保障信息的中立性。
为什么要重做“人类知识库”?
维基百科建立于2001年初,前身是1999年启动的“Nupedia”线上百科全书计划,后定位为非营利性的开放知识平台,在美国、德国等多个国家深受用户青睐。
很多人好奇,既然维基百科已被大家熟知,为什么马斯克会想到另外再建一套知识库?
事实上,马斯克对维基百科的知识体系并不认可,甚至频繁吐槽其存在内容不客观、意识形态有严重偏见等问题,认为其根本不是人类真正需要的知识库。
早在2019年,马斯克就曾公开吐槽自己的维基百科条目“像几十亿次编辑的战场”,核心不爽点在于条目对其身份的“片面定义”——只将他称为投资者,弱化了工程师、创业者等身份,让他觉得自己被过度定义为资本角色,而非实干者。
老马的嘈点并非无据,维基百科采用的是开放编辑机制,意味着任何人都可参与修改条目,导致在名人条目、地缘政治、社会议题等方面常出现不同立场的编辑博弈。
马斯克认为,这会导致现有知识库存在大量未被修正的错误、冲突信息,甚至AI模型会因使用这些数据训练而产生“幻觉”。
他认为,人类真正需要的是“去偏见、高可信、动态迭代、开放可及”的智能知识体系,而非如维基一样的人工协作百科。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依赖Grok模型与Grokipedia协同作业,核心是让AI的信息检索能力与知识库的结构化需求相互赋能,搭建一个AI全自动生成的百科。
其中,Grok承担基础内容的查找与生成任务,基于多信源交叉分析,生成不同于传统百科的结构化信息表述。同时基于Grok的接入实时互联网数据的能力,支持Grokipedia内容的动态更新。
而Grokipedia会扮演“老师”的角色,对Grok生成的内容进行校验与呈现,并将结合用户反馈数据,反向为 Grok 模型提供优化训练数据样本,从而形成“生成-反馈-优化”的闭环。
如今,马斯克将 Grokipedia的定位提升至xAI核心战略层面,视其为“理解宇宙”这一终极目标的必要一步。他期望平台不仅是零散知识点的集合,更是结构化的“人类知识索引”。
从长远来看,Grokipedia还将深度整合Grok的聊天系统,实现“个性化交互检索”,方便普通用户探索复杂知识,推动人类整体认知效率的提升,这也正是马斯克对“知识服务于人类探索”的核心期许。
至于增强十倍的Grokipedia 1.0能否有更惊喜的表现,仍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