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俄乌、以伊等军事冲突和美军打击伊朗核设施等行动中,钻地弹的身影频现。与普通炸弹不同,钻地弹具有强大的穿透能力,专为打击坚固防御工事而设计。
钻地弹的穿透能力来自哪里?除了来自本身的可观重量及空中投放所产生的势能外,这种能力的获得,通常直接与钻地弹战斗部的特殊设计构造有关。正是这种设计构造上的不同,使钻地弹不像普通炸弹那样触地即爆,而是在钻进地面一定深度后才适时爆炸。
钻地弹战斗部的特殊设计首先体现在弹头上。它的弹头通常采用高密度、高强度的镍钴钢合金、钨合金等制造,以保证弹头在高速侵彻钢筋混凝土或坚固岩层时能承受住巨大冲击力和摩擦力,取得所需穿深。同时,钻地弹的弹头还会用到陶瓷基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以便增加强度和韧性,保持结构的完整性,进而实现“钻得更深”。
除了“头铁”,钻地弹的整体结构也极为坚固,外形多为尖锥或粗壮卵形。这种构型能减小钻地弹在下降高度过程中所受的空气阻力,并在撞击时集中应力,不至于提前碎裂。
面对威胁与打击,一些地下设施采用了“混凝土+钢板+土壤”多层坚固防护的布局,单一的战斗部难以贯穿。于是,一些钻地弹开始采用串联式战斗部来达到目的。其“基本款”的架构包括一个前置预侵彻战斗部和一个主战斗部,前置预侵彻战斗部首先起爆,炸开孔洞或清除表面松软层,为主战斗部“开路”,主战斗部紧随其后沿此路径继续侵彻,最终钻入核心区域起爆。俄罗斯的Kh-59MKM钻地弹使用的就是串联式战斗部,前置预侵彻战斗部由4个小的战斗部组成,能够打击坚硬的深埋目标。
钻地弹战斗部的特殊设计还体现在其新型装药与延时引信的精准配合上。为确保“炸得准”,钻地弹战斗部内装填的通常是滞后起爆的高能炸药,它与一套延时引信协同工作。引信在撞击瞬间启动计时,或在到达设定时间时起爆,或在感知到地质环境发生变化时起爆。这种组合,能使战斗部将爆炸能量完全释放在掩体最脆弱的位置,利用冲击波、超压、高温等高效毁伤设备和人员。
当然,还有一些先进导弹并非专门的钻地弹,也被赋予了钻地能力。例如,德国的KEPD-350巡航导弹,配备有“摩菲斯特”钻地战斗部,采用温压装药与光电延时引信相结合的设计,其打击效果不亚于传统的钻地弹,附带损伤也较小。
未来的钻地弹或将集成更先进的传感器,变得更加智能,包括能识别预定爆破层位,并自主决策起爆时机等。(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