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恰逢中泰建交50周年,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首次访问中国,这次访问打破了半个世纪以来的外交惯例。国王此次还带着王后同行,显示出高规格的礼遇。这并非简单的“亲华派 vs 亲美派”的选择,而是东南亚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现实考量:能带来稳定收益和安全秩序的合作,才是它们最需要的“硬通货”。
实际上,在泰国的日常生活中,中国的影响随处可见。从水果摊上的榴莲,到游客盈满的海滩,再到即将通车的中泰高铁,这些都体现出两国关系的深厚联系。表面上看,这只是贸易、旅游和工程建设的叠加,实际上背后有一条紧密的利益链条在支撑。
在经济互动方面,中国已经连续12年稳居泰国最大贸易伙伴,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问题。据统计,泰国出口到中国的榴莲和山竹占比已超过40%,这意味着中国不仅是泰国水果的最大市场,也直接关系到泰国农民和加工企业的生计。
而这种联系远不止于单一领域。2025年数据显示,仅第一季度,中国游客就达到了800万,使泰国旅游业收入同比上涨45%,远超整体市场水平。
更让泰国人兴奋的是正在建设中的中泰高铁。这条历经十年筹备的工程一旦建成,将彻底改变泰国的物流和经济格局。通过这条铁路,泰国货物到达中国市场的时间将从原来的三天缩短到8小时,货运成本直接降低40%。这不仅是一场交通革命,也将泰国从“陆锁国”的困境中解放出来,为其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体系铺平道路。
相比之下,美国方面的情况显得相形见绌。特朗普政府最近推出一份贸易协议,宣称将给包括泰国在内的国家提供关税优惠。乍一看似乎是慷慨之举,但实际上,这份协议附带了购买波音飞机和进口美国农产品的条件,本质上是“你给我下订单,我才减税”。
此外,这类承诺常常难以兑现,随时可能翻脸,这让泰国等国家保持高度警惕。对于需要实际资金和货币流转的国家来说,比起画了又擦的“馅饼”,中国提供的切实利益显然更具吸引力。
有人认为泰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内政治选择常受中美博弈影响,但观察泰国多年的表现就会发现,这种观点过于片面。无论是历史上的军事政变,还是近年的政府更替,这些政治事件更多是泰国内部权力的交替游戏,而泰国与中国的合作从未因政府更迭而中断。
以佩通坦家族为例,外界曾以为其领导风向可能偏向“亲华”,甚至传言中方资源推动了其政治影响力。但事实并非如此。无论是王室的外交活动,还是军方的对外政策,都显示出一致性:对中国的大项目,比如中泰高铁,从未提出过明确反对意见。原因很简单:政治精英关注的不是“亲华”与否,而是中国能否带来实际经济利益。
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环境往往紧张且多变,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在对外关系中展现务实态度。就像巴基斯坦为了应对印度问题,无论政权如何更迭,都与中国保持稳固合作一样,泰国作为东南亚核心国家,也明白与其在中美之间摇摆,不如在表面“中立”的情况下,最大化享受中方投资和机会。
泰王此次访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议题:除了金钱之外,东南亚国家对区域秩序和发展模式的探索。尽管泰国人均GDP不低,但国内治理问题仍然严峻,包括犯罪、毒品交易和电信诈骗等,威胁社会稳定。在这些方面,美国和中国的应对方式形成鲜明对比:美国倾向以军事手段输出价值观,常造成冲突和不稳定;中国则倾向通过合作解决问题,例如此次中泰计划设立的“联合打击电信诈骗中心”,针对现实问题提出了切实方案。
从更广范围看,中国与东盟的防务合作正逐步深化,从联合反恐到灾害救援,覆盖了东南亚国家最迫切的安全需求。这种不添乱、只“雪中送炭”的模式,被越来越多国家视为可信赖的区域稳定力量。
泰王首次访华传递的信息耐人寻味:中国与东南亚的合作不是靠“拉帮结派”赢得的,而是靠实际红利和可持续发展机会获得的。中国提供的不仅是赚钱机会,更是可靠的外部支持。相比之下,美国空洞承诺难以赢得泰国青睐。
这种合作模式正在改变东南亚国家的思维:与谁接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能带来怎样的结果。只要中国继续保持“不强迫、不干涉、充满诚意”的合作原则,中泰乃至整个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空间将持续扩大。归根结底,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区域格局正在悄然形成,而这正是务实合作理念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