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土机的轰鸣声仿佛还在昨日——那是2021年秋天,比亚迪项目签约落地郑州航空港区时,这片土地还是一片寂静的农田。
短短三年过去,这里已长出一座现代化的汽车新城。
“37天实现开工,17个月投产”,这串数字创下行业瞩目的“郑州速度”。走进总装车间,机械臂轻盈起落,平均每50秒,就有一台新能源整车下线;每3秒,会有一支动力电池电芯诞生。自2023年投产以来,这里已累计生产整车超100万辆,贡献产值突破1700亿元。
站在观景台远眺,连绵的厂房勾勒出产业发展的新轮廓。以比亚迪为龙头,上百家上下游企业在此汇聚,弗迪电池、佛吉亚、腾美、博顺等40余家重点汽车零部件企业先后落地。大到汽车发动机模块,小到金属冲压件,这里都生产。如今,比亚迪省内产品配套率超50%,有效带动全省相关企业协同发展。
产业生态的培育,离不开创新的土壤。航空港区积极构建“1产业+N研发平台”科技创新体系,携手多家省实验室和科研院所,形成从研发到中试到产业化、工程化的完整创新链条,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快步走向“生产线”。
“过去骑车十分钟都碰不到一个人,现在下班时,路上人来人往,热闹得很。”在配套园区工作的李师傅感慨道。他亲眼见证了道路一条条修通,厂房一栋栋建起,越来越多的人在这里安家落户。
产业集聚带动了城市能级的提升。郑州航空港区规划面积从138平方公里拓展至747平方公里,人口从不足20万增至近百万。去年,这座新城的地区生产总值已达1375.6亿元;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驱车驶入正在建设的新能源汽车城,11条新建道路纵横交错,34万平方米的公共服务项目依次铺开。学校、医院、人才公寓与现代化厂房错落有致,3.1万个停车位静待启用。今年8月,比亚迪郑州全地形赛车场正式启用,更为这座产业新城增添了几分动感。
在郑州国际陆港,30万平方米的仓储空间里,整齐停放着即将出口的新能源汽车。从这里出发,搭乘中欧班列,15天就能抵达欧洲各国。这座内陆港区,正成为“郑州造”新能源汽车走向世界的重要枢纽。
随着新能源汽车城的规划建设,这片土地正在孕育更大的梦想。
“我们要打造的不是简单的产业园区,而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张红军表示。
当前,对汽车产业发展,航空港区已定下决心:锚定“万亿级”目标,构建“一城三中心”发展格局,全力打造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
夕阳为新车披上金光,又一批整车缓缓驶出厂房。它们将启程全国各地,驶向世界角落,也载着中原大地上的产业变革故事,一路向前。(于一言)
编辑:王友振
下一篇:“一老一小”如何更好融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