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部舞台剧讲一堂思政课非常新颖和深刻。
不仅画面感强,声光电融合度与景画般的配合之美让人赞不绝口,“效果”是这堂“课”的“收获”。
贵州省国防工会会同贵州航空工业集团在“航空三线”六十周年之际,以“一堂课”演绎“六十年”的历史篇章让人震撼。沉浸式的场景,优美的文字,原创的音乐以及真情投入与演绎,搅活“职工文艺”这个久违而又熟悉生动的词。让人眼前一亮。
有幸观看了三场,每一场下来,我就问自己:“为何,他们演得如此真挚?”
熟悉的场景让演者触景生情,他们“哭得真”。
观看演出后,有观众告诉我,这场剧的代入感强。代入感是引人入戏的前提,戏只有“活起来”才能“火起来”。思政课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内容、理念、方法、手段和机制必然要顺应时代发展、使命任务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创新。思政课需要的是找准穴位、激起共鸣、发挥作用,说白了就是拒绝那些忽视生动性的“照本宣科”,有的课讲得“言者谆谆,听者藐藐”。而《永远光辉》像一首长诗,朗诵者用磁性的音质就把人抓住。
开篇“送手镯”的场景里,上海母亲哽咽着为赴黔女儿戴手镯,“仙儿,这是侬爸第一个月的工资给你买的手镯,本来是想,等侬出嫁时……现在你要去贵州……”当母亲哽咽着为女儿戴上手镯,台下掌声便与台上灯光呼应,演者流下的泪是真的,触景生情让舞者的情感真情流露,瞬间将观众“拽”进1964年的星夜启程——这种“沉浸式共鸣”,正是传统课堂难以实现的效果。见到那场景,抚摸那代人的肩膀,听见那年代的歌,却听不见父辈说一声苦和累。演者流下的泪是真的。触景生情让舞者的情感真情流露。演员的泪一直流,流到观众的眼眶,汇成一条河,叫黄河。
舞台剧里的章节《深山选址》《工地星光》《溶洞烟火》《深山沟里建厂房》《项目攻关》《总装灯火》《高原首飞》《长空铸剑舞当空》,在特定的场景里徐徐展开,歌、舞穿插,既独立成章,又串成珍珠,令人触景生情。
父辈的功勋让他们内心丰盈,他们“演得真”。
《永远光辉》是工人自创自排自演的“职工文艺”。他们不是专业演员,他们每天还要生产,但他们的每一细节都是真情流露。导演赵云年过花甲,是地道的“三线人”,演员也都是“三线”二代、三代,甚至四代。他们在演爷爷奶奶、父亲母亲的故事;他们学着父亲的口吻说话,自己不陌生,给观众的语气和温度不漂。感觉很近,很亲,很熟,很实。他们模仿祖辈炸山修路的姿态,那些“刻在血脉里的记忆”让情感无需刻意酝酿。有观众直言:“看到他们哭,我也忍不住,那不是演的,是真的想起了父辈的苦。”思政课之“课”重在解决思想困惑,引导年轻人对鱼龙混杂的思想观念进行辨析、甄别、过滤与净化。而那一代人的朝气蓬勃、好学上进与“好马”又怎么来到了大山里?他们是为利而来吗?没有。
“无私奉献”是那一代人的精神支柱。而舞台剧的演员们在演自己的父辈,他们只为“国”而来,他们把“家”安在了大山里,才有了“我们”。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关系。所以,表演者们在内心的丰盈中表达出了尽力、卖力和倾力的感召。同时有“自豪”与躺在父辈打下的基础与功勋中的喜悦感加持,让“剧”越演越有劲。这正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有力佐证。
艰难的岁月与时代印记,让他们的“渴盼真”。
作为一堂课或者一台剧,“秉持敬畏历史”才能让观众信服。苦是“三线人”的生活日常,第一代“三线人”吃着“先生产后生活”的苦,第二代“三线人”面临着“破产”“改制”等历史难题,他们如何破茧,如何生存,如何发展,在剧里都有表现。正如安吉精铸公司陈小林观后感慨:“剧中的场景让我仿佛回到父辈开山建厂的岁月。三线建设的精神不是尘封的历史,而是融入我们血脉的‘精神密码’。”
是的,军品任务少了,工厂要生存怎么办?一个个场景拉回历史,让经历过那一段岁月的人知道什么叫“凤凰涅槃”,什么叫“探索市场规律再出发”,什么叫“大浪淘沙”……正是这堂思政课告诉观众:“三线人”“航空人”从来就是打不倒、压不垮的弄潮儿,他们的渴盼如此真挚。
航发黎阳党委副书记张志国在观看后感慨,当思政课跳出“照本宣科”的框架,以舞台剧的形式串联六十年峥嵘岁月,讲清楚了贵州航空大“家”的昨天与未来,让黎阳观众知“根”知“底”,“根”是共同的“三线”,“底”是拼搏的“底色”。这是一堂“形式新颖、情感滚烫、共鸣强烈”的精品课。
未来之“可期”让身为工人的演员们信心百倍。作为以三线航空建设为主题的大型舞台思政课,《永远光辉》以“艺术+思政”的创新模式,让创业、守业不再是口号,而是具象到寒冬里凿冰取水的坚持,是深夜里油灯下画图的专注,是一代人为国家工业布局“兜底”的担当。三线建设的每一步,都是在“不可能”中蹚出“可能”。为了避开潜在的威胁,工厂要建在山洞,铁路要绕开平原走险峰。工人们炸山修路,工程师们趴在地上测算方位,用算盘算出复杂的工程数据。恶劣天气导致的电路故障,都不曾阻止他们的脚步。如今,那些刻在山岩上的标语、留存在山洞里的老厂房早已变成了祖国发展的“坚实底座”,诉说着三线建设的精神传承。三线建设者们用青春书写的答案永远清晰。
总策划王刚在回顾他和团队坚决要创制这场“课”时只用一个信念。他说到:“以艺术形式再现‘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三线故事,既是对老一辈建设者的崇高礼敬,也是对新时代青年职工航空报国精神的深刻洗礼。”
正如省国防工会主席曾光明所言。7万名建设者当年扎根贵州,用智慧与汗水铸就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这一精神与“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一脉相承。艺术演出再现峥嵘,三代同心彰显担当。《永远光辉》以“情景话剧+音乐舞蹈”的融合形式,串联起贵州航空工业六十年的宏伟历程。全剧分为序幕《星夜启程》及《深山铸剑》《山河岁月》《山鹰展翅》三幕,带领观众沉浸式体验三线精神的传承之路。
全剧收尾做得非常巧妙。还是那个“手镯”,来自上海的发动机设计师作为三线建设者第一代接过的手镯一直珍藏,在60年后,交给了第三代“三线人”的手里。那是姥姥的手镯,交给了在贵州参加乡村振兴的孙女手上,戴上姥姥的手镯,满是力量,再出发……一幕幕动人画面勾勒出那个火红年代的炽热初心与今日又出发的序幕。
是的,参与剧本编剧并导演的陈艳艳告诉我,剧中演员多数来自中国航空工业在黔单位的青年职工和“航三代、航四代”。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投入排演,以真挚的情感和青春的诠释,让三线精神焕发新的活力,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这堂课的“原创”生命力体现在歌舞上,歌曲《挺进大西南》讲述千千万万三线建设者奔赴贵州深山的义无反顾,舞蹈《三线建设》跳出第一代三线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不易,《山坳里飞出亚洲明星》《山鹰之歌》写出三线建设者为国铸器的担当,《荣耀之光》讲述涡喷7发动机的故事,《航空之光 温暖山乡》展现三十余载帮扶三线人的责任与担当。
搁笔时,答案也就清晰,为什么他们演得如此真挚?
让我修改一句诗歌泰斗艾青先生的诗来回答吧:为什么我们眼里含满泪水?因为对那代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贵州省作协理事、“三线”主题作家)
文/小语
编辑/明雪
二审/赵相康
三审/黄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