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刘平云与吉祥物。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进行“头脑风暴”。
十五运会吉祥物周边产品热卖。
十五运会比赛正酣,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火爆出圈。
社交平台上,它们的表情包、视频迅速传播,“全运会吉祥物”话题阅读量破亿;线下门店内,数千种产品琳琅满目,有文创盲盒卖到断货。这一幕,让人想起三年前的全民IP“冰墩墩”。
从“冰墩墩”到“喜洋洋”“乐融融”,广州缘何成为爆款吉祥物诞生“福地”?
这背后,不仅仅是一套成熟的吉祥物设计方法论,还有演艺、潮玩产品开发等系列组合拳。正是这些因素的叠加,助推“喜洋洋”“乐融融”这一赛事IP,跃升为粤港澳大湾区新“顶流”,设计赋能正在激发广州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新活力。
设计
摸着“冰墩墩”过河,梅开二度造顶流
“很多厂商和我说,三年前是一‘墩’难求,现在是一‘豚’难求。”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负责人、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刘平云表示,看到很多网友的二次创作,有些内容很有趣,希望用首创带动二创,让更多人通过“喜洋洋”“乐融融”关注到全运会和粤港澳大湾区,推动全民健身成为新风尚。
让他印象颇为深刻的是,由网友创作的“冰墩墩”和“喜洋洋”“乐融融”联动的AI动画。他笑称,做视频的网友可能不知道,“冰墩墩”和“喜洋洋”“乐融融”都出自广美团队。
从“冰墩墩”到“喜洋洋”“乐融融”,“广州出品”的吉祥物梅开二度造“顶流”的背后,是同一套成熟的设计方法论:提炼在地文化元素精髓,融合时代审美进行设计,使之成为一个时代性符号。
“我们通过设计创造情绪价值,在作品中留下一些小惊喜,与公众产生共鸣与互动。”刘平云说,如果是一只真实的白海豚,大家不一定那么“爱玩”。但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身上的诸多细节,宛若多肉植物的身材、头顶喷出的小水花、背后的心形尾巴,让这一形象更有感染力。
吉祥物出圈,也离不开青年人的创意加持。刘平云介绍,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吉祥物设计团队共15人,其中11名是学生,多是95后和00后,“IP创作本身也是创造情绪价值,年轻人更有活力、也很有想法,有很多点子是大家一起碰撞出来的”。
据介绍,“喜洋洋”“乐融融”设计汲取了“冰墩墩”的经验,但技术却有所不同。
“设计过程中有15%的内容与AI共创,主要用于前期的快速试错。”刘平云表示,以前生成一个“白海豚”要两三天时间,用AI辅助只需两三分钟,大大提升效率,将工期压缩至五个月内。
至今,他还保留着AI生成的十五运会吉祥物首版设计稿。在他看来,未来的设计师就像导演,可用科技辅助70%的设计工作,但最核心的人文关怀、逻辑思考无法替代,要靠审美知识、人文素养的积累,对设计做筛选和提升。
演艺
“E人”属性大爆发 成开幕式最强气氛组
不少关注十五运会的人都发现,从开幕式开始,“喜洋洋”“乐融融”便分布在赛事场馆的各个角落,它们头顶着象征粤港澳三地紧密相连的小水花,踩着小碎步一步一摇,这些行走的“显眼包”,随时切换“社牛”模式,倒立斗舞、摇尾巴、花式卖萌。不少网友评价:这届吉祥物太E(外向)了!
“吉祥物没有手脚,站立不了很难做动作。”据称,为了更好地让吉祥物和举重、跳水、击剑等体育项目联动,刘平云团队不仅对白海豚长长的嘴、尾巴进行艺术化处理,还为他们加上两只脚,更便于后续的演绎、衍生品开发。“开幕式上,这两只‘小家伙’表现得非常棒,很有活力”,他感叹。
十五运会开幕式上,演绎这些吉祥物的,是来自佛山黄飞鸿文武学校的00后学生。“这身打扮很重,需要依靠头部与手部力量支撑,与身高1.6米左右的武校初中生恰好契合”,十五运会开幕式仪式执行、吉祥物导演帅好瑞表示,吉祥物不仅是开幕式的“卖萌”担当,还承担着引导队伍、控制入场节奏的任务。
从7月酷暑到11月,在炎热的训练场里,这些武校学生们的衣服湿了干、干了湿。为了让“海豚”摆动更自然,他们每天对着镜子,练习旋转、跳跃、摆臂超2000次。“不少孩子还会自愿加练”,帅好瑞透露,由于白海豚运动时表皮充血会呈粉色,一开始,白色“喜洋洋”设定个性为相对文静、内向,类似“I人”;粉色“乐融融”则更活泼、外向,类似“E人”。
“但在实际表演中,扮演它们的同学发自内心地想和大家互动,更多变成了自由发挥”,帅好瑞说,大家喜欢的蘑菇蹲、踢脚、跷脚、亲亲等,不少是小演员们的自主发挥。
让帅好瑞印象深的还有一点,社交媒体上,网友也捕捉到吉祥物扮演者不小心撞门、上下场摔倒的时刻,“他们报喜不报忧,总是满心欢喜地分享工作中的趣事,对训练中的磕碰与辛苦只字不提”。
正是在开幕式、比赛等不同的线下演艺场景中,通过对吉祥物的扮演和演绎,让受众不断加深印象,进一步接受和亲近“喜洋洋”“乐融融”,让吉祥物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潮玩
从图纸到商品仅两月 一“豚”难求背后的产业链
当“喜洋洋”“乐融融”与三国、西游联动,非遗醒狮跳进全运盲盒……如果说开幕式上的亮相,让“喜洋洋”“乐融融”深入人心,潮玩产品的开发则让更多人能够“玩”起来。据媒体报道,十五运会吸引了来自全国33家特许生产商与44家特许零售商参与。截至目前,已累计审批通过涵盖20个大类的2800多款特许产品,数量与品类达历届之最,已上市特许商品市场货值总额已突破6.8亿元。
11月初,南都N视频记者走访发现,广州市内多家十五运会特许商品零售店内,部分吉祥物盲盒产品处于断货状态。不少“被萌到发芽”的消费者会购买多款吉祥物文创产品,平均消费数百元。
“现在卖得比较火的是盲盒,我也买不到。真是一‘豚’难求!”刘平云笑称,此次参与产品开发的特许商来自全国各地且各有特色:北京擅长开发收藏类产品,广东则聚焦时尚潮玩,他们均看好粤港澳大湾区近亿人口的消费力。
“文创市场的火爆远超想象”,广州文化集团产业运营公司副总经理彭浩介绍,该公司负责的十五运会特许商品零售店,11月仅用12天便达到千万元级销售,现在正紧急安排各个厂家加大产能,避免出现断货、跑空现象。
完善的潮玩产业链,也为吉祥物设计师的创想落地提供基础。刘平云回忆,过去历届奥运吉祥物都是单一材质,“冰墩墩”首次采用多种材质制作,“当时就有人对我们说,不用想太多,生产交给东莞。让我们放心大胆地发挥想象力”。
有了“冰墩墩”的经验,刘平云期望采用PVC和毛绒双材质制作首发版吉祥物。“但时间太赶,很多厂不敢接,好在有广东制造企业的支撑,设计得以完美呈现”,他表示,“喜洋洋”“乐融融”从图纸变成商品仅用了两个月。其中,小水花采用PVC材料制作,开模是制作的难点之一;不仅如此,“喜洋洋”瞳孔偏蓝、嘴巴尖一点,“乐融融”瞳孔偏粉、嘴巴扁一点,这些制作细节在生产中,都被关注到并被实现了。
思考
从赛事IP到城市IP 延续吉祥物的文化生命力
按照许多大型体育赛事周期为四年的惯例,赛事结束后吉祥物的版权便被收回,难以进行商业开发。“喜洋洋”“乐融融”如何突破四年期限,延续文化生命力?
刘平云认为,首要的是版权开放与保护。一方面,完善吉祥物版权保护、打击盗版;另一方面,对于吉祥物的授权可适当“松绑”,允许其应用到公益性活动中,推动赛事IP转化为城市IP。
“一个成功的吉祥物,应该具有独立的文化价值和商业生命力,能够延伸产业链条,带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刘平云表示,不少社会公众也期待,十五运后“喜洋洋”“乐融融”可以在大湾区各个角落持续出现。这种期待背后,意味着体育文创产品正从赛事标识向文化消费载体转变。
而这也早有先例。2022年12月31日后,“冰墩墩”等北京冬奥会相关知识产权,按惯例成为国际奥委会名下的奥林匹克历史知识产权。但经中国奥委会与国际奥委会的反复沟通与协商,最终形成以北京冬奥会历史知识产权为主的合作方案,实现了奥林匹克历史知识产权在中国奥委会辖区内的再利用。
“‘冰墩墩’太火了,后来作为北京奥运文化遗产留了下来”,刘平云说。因为北京冬奥会的带动,“冰墩墩”出过兔年、龙年和蛇年生肖版本,作为奥林匹克历史知识产权再次授权开发的文创产品也正式对外开售,实现了赛事IP的长尾效应。
世界各地不少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IP,比如日本熊本熊、德国柏林熊等都深入人心。“我们也希望‘喜洋洋’‘乐融融’可以不局限于此次十五运会赛事,而是逐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符号,能够持续曝光,传播得更久、更远”,刘平云说。
都市评
一套组合拳让体育赛事IP跃升湾区文化消费宠儿
最近,十五运会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以倒立起舞、偷偷踩水等趣味表演,被网友戏称“最卷吉祥物”,让人不禁想起三年前火遍全球的“冰墩墩”。这两个相继“破圈”的体育赛事IP,不仅共享着广州的设计基因,更暗藏一套爆款IP打造的组合拳。
最“圈粉”的便是萌萌的设计:头身比1:1的“Q”版身材、藏在背后的心形尾巴,情绪价值拉满。从冰墩墩的“彩色光环冰壳”到小海豚头顶的“三色水花”,广美设计团队让在地文化与时代共振,精准戳中消费者的“萌点”。
AI技术的加持则提升了设计效率,使得“喜洋洋”“乐融融”在不到五个月内,经13次修改后面世,让“广州出品”在守正创新中,梅开二度造“顶流”。
技术一直在变,但人文关怀永续。吉祥物背后蕴藏着对粤港澳融合的深刻理解:选用生活在珠江口的中华白海豚作为原型,头顶的小水花提取广东木棉的红、香港紫荆的紫和澳门莲花的绿三色组成,不但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生态保护的成效,也传达了“三地同心”的理念。
在赛场上、在社区里、在地标旁……无孔不入的线下场景为“喜洋洋”“乐融融”搭建起“超级舞台”,助推他们“加速出圈”。各类活动中,武校学生、街舞演员的演绎,赋予吉祥物不一样的生机活力,展示着广州演艺产业的家底;市民群众的“二次创作”,让吉祥物得以从百姓视角重新入场,掀起网络讨论热潮。
盲盒、挂件等丰富多样的吉祥物衍生品,则带动更多人“玩”了起来。这离不开广东潮玩产业强大的实力:前端有广州美术学院及一批动漫、游戏公司进行原创设计;中端有东莞、中山等地承接产品开发、生产业务;后端有粤港澳大湾区广阔的消费市场、开放的文化氛围做支撑。
有评论称,体育盛会吉祥物大受欢迎,不仅是文化内涵、情感脉络引发共鸣的结果,也是体育精神和城市精神、市民文化全方位交融的结果。
这套从IP设计到场景搭建、产品开发的方法论,让“喜洋洋”“乐融融”不再局限于单次赛事,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消费符号,不仅推动赛事传播热度转变为消费增量,还为中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广州样本”。
统筹:周昌和 李陵玻 潘劲松
执行统筹:胡群芳
本期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实习生 林业翔
本期摄影:南都记者 黄薇
(部分图片为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