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障人士在感受电影讲解 |
文/羊城晚报记者 柳卓楠
图/羊城晚报记者 宋金峪
闭上眼睛,黑暗世界中,你将如何欣赏电影?
灯光暗下,龙标声响。电影放映厅的一个角落里,突然亮起了一盏台灯。一位身着蓝色马甲的女士缓缓拿起话筒:“电影开始。黑底展现白字,出品方……锣鼓密集敲动,一头红色舞狮在台上轻盈舞动,灵动眨眼、上身腾空、摇头、抓痒、灵活跳跃……”
伴着旁白,观众席中的许多戴着墨镜的视障人士,进入了电影世界。这是10月的一个周末,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行“心聆感影”无障碍电影第106期活动,为在场的近30位视障、听障人士免费播放、讲解电影《雄狮少年2》。羊城晚报记者来到现场,寻找黑暗中的讲者,探寻无障碍电影背后的故事。
“你的声音,我的眼睛”
“你可以闭着眼睛感受一下。”在《雄狮少年2》无障碍观影活动现场,一位志愿者轻轻走来,敲了一下记者的肩膀,小声说道。闭上双眼,听力似乎变得非常敏感。电影台词、音乐,穿插着口述影像志愿者的旁白,一字一句,清晰无比。
现场一共有3位口述影像志愿者:刘帅均、果果、阿美(化名)。对于阿美来说,无障碍电影讲解这件事已经稀松平常,过去两年里,她讲过多部电影。而对于刘帅均和果果来说,这是他们的第一次。刘帅均是来自广西艺术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当天上午专程从广西坐高铁赶来,“能用我的声音帮助视障人士进入电影世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酷的事情。”果果长期从事志愿服务,一次机缘巧合体验了无障碍观影活动,由此成为口述影像志愿者。
活动于当天下午2时开始,3位志愿者提前1个小时到达。他们手中拿着好几页口述稿,纸上的表格中有3栏内容,分别是时间轴、对白或场景提示、口述内容,如电影拉片一样,以秒计算画面镜头。每个人的纸上都密密麻麻写着笔记。阿美说,看似普通的一场观影,背后是超过30个小时的付出。口述台本创作要自己来,一写就是几千字;写好了还得对照电影通读几次、不断调整……
当天,2个多小时的电影,3位志愿者轮流上场讲解,现场观众听得认真入迷。进入电影后半段高潮时,有人热泪盈眶。“特别谢谢这些志愿者,他们的声音就像我的眼睛,在他们的讲述下,我会在脑中幻想画面。”视障人士李嘉文专门从佛山坐2个小时地铁赶来观影,从2019年至今,他每个月都会来此看电影,“我特别喜欢电影,艺术是无界的。”
“能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
如刘帅均、果果、阿美一样的志愿者还有许多。自2012年口述影像项目启动至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已经聚集了一批口述影像志愿者,并组建了“心聆感影 口述影像”志愿者群,目前群内已经有109人。
活动负责人之一、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员叶桓介绍,这些口述影像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有退休人士、大学生、媒体从业者等。每年,图书馆都会进行系统培训,内容包括口述稿撰写、讲述技巧、助盲培训等。自2018年起,图书馆每月组织志愿者为视障人士讲解电影。截至2025年10月,累计开展了106场无障碍电影讲解。
“口述影像不容易。”叶桓坦言,虽然志愿者数量在增加,但如阿美一样能够长期坚持的志愿者并不多,写本子很难、很费精力,很缺既能写本又能口述的志愿者。“我们非常希望能和一些高校建立长期合作,类似中国传媒大学‘光明影院’那样,一方面让相关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又能为特殊群体提供帮助。”叶桓说。
缺人是难题,缺片也是一大困扰。叶桓说,无障碍观影活动放映的大多是院线上映结束、在网络视频平台可以观看的电影,此外就是一些电影制片厂配音制作好的无障碍影片,但相对较少。
“无障碍,路漫漫”
目前,无障碍电影活动大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展开,在其他城市相对缺乏。记者了解到,国内无障碍电影的推行大多数由公益机构或个人“作坊式经营”,难以覆盖大量视障人士。
从事口述影像志愿服务13年的志愿者肖先生对此深有感触。“目前省立中山图书馆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口述影像程序,辐射珠三角周边很多地方。我们也会经常组织志愿者和图书馆馆员到其他城市图书馆开展活动。我们问当地人员想不想也组建相关团队,他们大多会说,没办法、人手不足、难以延续。”肖先生说。
根据相关数据,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超过8500万人,其中有超过1700万名视障人士。截至2023年底,广州登记在册的视障人士约7.7万人。这些人很少走进电影院,如何为他们提供便捷无障碍观影服务?部分电影人已经关注到这一困境。
早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全国人大代表的导演贾樟柯就提出《关于发展我国无障碍电影事业的议案》,建议国家为无障碍电影立法、减少对于无障碍电影的版权限制、建设并完善无障碍电影技术标准、完善电影院的无障碍观影设施等,引发广泛关注。
无障碍观影只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冰山一角。从无障碍出行、无障碍设施建设到无障碍社会服务,有爱无碍,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市民
聆听讲述 用心看见
通过老师的讲述,我仿佛可以用心灵看到电影里的一切,这让我的世界更丰富了。
——视障人士 周文颖
组织方
推广无障碍版本电影
最理想的状态,或者说真正的无障碍电影,应该是出品方在影片制作阶段就配备好无障碍版本,电影上映时就嵌入无障碍解说音轨。给视障人士准备好无障碍观影耳机,这样,健全人士和视障人士可以在电影院一起观看电影,并且互不打扰。目前香港已经有类似做法,内地也有电影在探索。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员 叶桓
行业
呼吁大家共同改变
这个群体之大出乎我的意料。电影已经成为大众最普遍的文化娱乐方式,但1700万视障人士,这么大的群体没有办法分享中国电影创作,我觉得需要社会动起来做一些改变。
——导演 贾樟柯(此前受访时如是说)
视障人士如何“看”电影? 这群口述影像志愿者,让声音成为眼睛
来源:羊城晚报 2025年11月16日 版次:A08栏目:城事开讲·温度PK台作者:柳卓楠
残障人士在感受电影讲解 |
文/羊城晚报记者 柳卓楠
图/羊城晚报记者 宋金峪
闭上眼睛,黑暗世界中,你将如何欣赏电影?
灯光暗下,龙标声响。电影放映厅的一个角落里,突然亮起了一盏台灯。一位身着蓝色马甲的女士缓缓拿起话筒:“电影开始。黑底展现白字,出品方……锣鼓密集敲动,一头红色舞狮在台上轻盈舞动,灵动眨眼、上身腾空、摇头、抓痒、灵活跳跃……”
伴着旁白,观众席中的许多戴着墨镜的视障人士,进入了电影世界。这是10月的一个周末,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举行“心聆感影”无障碍电影第106期活动,为在场的近30位视障、听障人士免费播放、讲解电影《雄狮少年2》。羊城晚报记者来到现场,寻找黑暗中的讲者,探寻无障碍电影背后的故事。
“你的声音,我的眼睛”
“你可以闭着眼睛感受一下。”在《雄狮少年2》无障碍观影活动现场,一位志愿者轻轻走来,敲了一下记者的肩膀,小声说道。闭上双眼,听力似乎变得非常敏感。电影台词、音乐,穿插着口述影像志愿者的旁白,一字一句,清晰无比。
现场一共有3位口述影像志愿者:刘帅均、果果、阿美(化名)。对于阿美来说,无障碍电影讲解这件事已经稀松平常,过去两年里,她讲过多部电影。而对于刘帅均和果果来说,这是他们的第一次。刘帅均是来自广西艺术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当天上午专程从广西坐高铁赶来,“能用我的声音帮助视障人士进入电影世界,这是一件很有意义也很酷的事情。”果果长期从事志愿服务,一次机缘巧合体验了无障碍观影活动,由此成为口述影像志愿者。
活动于当天下午2时开始,3位志愿者提前1个小时到达。他们手中拿着好几页口述稿,纸上的表格中有3栏内容,分别是时间轴、对白或场景提示、口述内容,如电影拉片一样,以秒计算画面镜头。每个人的纸上都密密麻麻写着笔记。阿美说,看似普通的一场观影,背后是超过30个小时的付出。口述台本创作要自己来,一写就是几千字;写好了还得对照电影通读几次、不断调整……
当天,2个多小时的电影,3位志愿者轮流上场讲解,现场观众听得认真入迷。进入电影后半段高潮时,有人热泪盈眶。“特别谢谢这些志愿者,他们的声音就像我的眼睛,在他们的讲述下,我会在脑中幻想画面。”视障人士李嘉文专门从佛山坐2个小时地铁赶来观影,从2019年至今,他每个月都会来此看电影,“我特别喜欢电影,艺术是无界的。”
“能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
如刘帅均、果果、阿美一样的志愿者还有许多。自2012年口述影像项目启动至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已经聚集了一批口述影像志愿者,并组建了“心聆感影 口述影像”志愿者群,目前群内已经有109人。
活动负责人之一、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员叶桓介绍,这些口述影像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有退休人士、大学生、媒体从业者等。每年,图书馆都会进行系统培训,内容包括口述稿撰写、讲述技巧、助盲培训等。自2018年起,图书馆每月组织志愿者为视障人士讲解电影。截至2025年10月,累计开展了106场无障碍电影讲解。
“口述影像不容易。”叶桓坦言,虽然志愿者数量在增加,但如阿美一样能够长期坚持的志愿者并不多,写本子很难、很费精力,很缺既能写本又能口述的志愿者。“我们非常希望能和一些高校建立长期合作,类似中国传媒大学‘光明影院’那样,一方面让相关专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另一方面又能为特殊群体提供帮助。”叶桓说。
缺人是难题,缺片也是一大困扰。叶桓说,无障碍观影活动放映的大多是院线上映结束、在网络视频平台可以观看的电影,此外就是一些电影制片厂配音制作好的无障碍影片,但相对较少。
“无障碍,路漫漫”
目前,无障碍电影活动大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展开,在其他城市相对缺乏。记者了解到,国内无障碍电影的推行大多数由公益机构或个人“作坊式经营”,难以覆盖大量视障人士。
从事口述影像志愿服务13年的志愿者肖先生对此深有感触。“目前省立中山图书馆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口述影像程序,辐射珠三角周边很多地方。我们也会经常组织志愿者和图书馆馆员到其他城市图书馆开展活动。我们问当地人员想不想也组建相关团队,他们大多会说,没办法、人手不足、难以延续。”肖先生说。
根据相关数据,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超过8500万人,其中有超过1700万名视障人士。截至2023年底,广州登记在册的视障人士约7.7万人。这些人很少走进电影院,如何为他们提供便捷无障碍观影服务?部分电影人已经关注到这一困境。
早在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全国人大代表的导演贾樟柯就提出《关于发展我国无障碍电影事业的议案》,建议国家为无障碍电影立法、减少对于无障碍电影的版权限制、建设并完善无障碍电影技术标准、完善电影院的无障碍观影设施等,引发广泛关注。
无障碍观影只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冰山一角。从无障碍出行、无障碍设施建设到无障碍社会服务,有爱无碍,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市民
聆听讲述 用心看见
通过老师的讲述,我仿佛可以用心灵看到电影里的一切,这让我的世界更丰富了。
——视障人士 周文颖
组织方
推广无障碍版本电影
最理想的状态,或者说真正的无障碍电影,应该是出品方在影片制作阶段就配备好无障碍版本,电影上映时就嵌入无障碍解说音轨。给视障人士准备好无障碍观影耳机,这样,健全人士和视障人士可以在电影院一起观看电影,并且互不打扰。目前香港已经有类似做法,内地也有电影在探索。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员 叶桓
行业
呼吁大家共同改变
这个群体之大出乎我的意料。电影已经成为大众最普遍的文化娱乐方式,但1700万视障人士,这么大的群体没有办法分享中国电影创作,我觉得需要社会动起来做一些改变。
——导演 贾樟柯(此前受访时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