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看到不少评论在悄悄讨论:
“荷兰没妥协,中国怎么就先恢复了安世的出口?这是不是让步?是不是软了?是不是被压迫了?”
说这些话的人,真的是不了解大国博弈的复杂性。
我们可以直接说——这根本不是妥协,这是换了一种打法;不是示弱,而是把战场换了地方;不是让步,而是让对手自己陷入困境。
这件事看得越多,越觉得特别有意思,因为中国这一招,既阴柔又狠,极有魄力。
你觉得中国是输了?不,其实中国是在卸掉负担,摆脱包袱,调整战场,掌握节奏。接下来,我会把这个过程拆解给你看,你就明白这不是什么妥协,而是“借力打力,巧妙化敌”。
安世公司是什么?中国企业、制造成熟制程芯片的工厂,面向全球市场。
如果中国封锁安世,会是谁最受伤? 不是荷兰!也不是欧盟!更不是 ASML!
最受伤的是:
继续封锁下去,就是:
自己伤害自己,敌人则站在旁边看热闹。
中国当然不会犯这种傻事!因此,中国的核心策略就是:“我暂时放下伤害自己的刀,但对准你的那把刀我还握在手里。”这才是高手的操作。
荷兰最关心的是什么?光刻机、ASML、先进设备,还有欧盟在科技领域的主导权!
你以为荷兰会因为一个“安世出口”的问题就妥协?想得太简单了。
对荷兰来说,这个问题并不重要。但对中国来说,成熟制程才是目前产能的主力!先把安世出口从战场上撤下,中国就完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
把谈判的焦点重新拉回到“光刻机”的主战场。
这一招,就是高手的“清盘动作”——把那些不重要的小筹码撤掉,把关键的大筹码放到桌面上。这不是撤退,而是过滤掉战场上的杂音,集中力量打最核心的问题。
荷兰过去的策略你肯定见过:
他们试图把所有事情绑在一起,制造一种“中方对欧洲进行报复”的叙事。如果中国继续封锁安世,荷兰的鹰派势力会出来说:
“看,都是中国先搞政治打压!”
然后,欧洲顺势加大力度——光刻机封锁更严,供应链更紧,政治关系更加恶化。
但中国这一招恢复出口,正是:我不接你的剧本,直接把你的剧本撕掉。从此以后:
这就是经典的:“打破对手的叙事结构,为自己赢得舆论和政治空间。”你以为这是退让?其实这就是:推翻对手的桌子。
恢复出口后,局势发生了巨大转变:以前荷兰可以说:“是中国封的,我们没办法。”
现在中国说:“出口通了,我们这边没有障碍了,下一步怎么走,由你荷兰自己决定。”
这样一来,荷兰就被推到聚光灯下:
荷兰不能再把责任推给中国了,必须自己承担后果。
换句话说:
中国恢复出口,就是把球丢回荷兰脚下,让它无路可退,也不能再甩锅给中国。
这就是:“迫使对方独自承担选择的风险。”
目前,欧盟正在对中国施加压力:
在这种局势下,中国必须:
中国这一招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出口许可,但背后的真正目的是:
让下一轮与欧洲的博弈,在一个更有利的局面中开始。
高手打仗从来不是看一招的输赢,而是看这一招如何为后续的局势铺路。
你现在看到的,可能只是中国恢复了一个出口许可。但实际上:
这不是让步。 这是一次“以退为攻、以小换大、以柔克刚”的经典大国操作。
你觉得中国后退了一步?其实是:绕过了泥泞,把战场搬到了更高的山顶上。
有什么想法,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