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一架价值上亿的F-35战机就因为软件的奇怪的“BUG”就趴窝在了大院的机库里;耗资173亿的新型无人机的计划也因为技术的深深的漏洞就沦为了一个无可挽回的废案;被人们寄予了厚望的高超音速的导弹,试射时竟从发射的架子上一头栽进了海里……这些看似科幻大片的剧情,却都成为五角大楼近年来真实的窘迫的现实。
据统计,过去十年间美国在尖端武器研发上烧掉了超过3000亿美元,但项目失败率却高得惊人。那些曾被宣传为“改变游戏规则”的超级武器,如今大多成了预算黑洞和技术笑话。曾经不可一世的美国军工巨兽,似乎正被自己编织的“未来梦想”绊倒在地。
由其对军事的依赖、对政权的左右、对利益的纠缠等深深的根子就埋下了五角大楼的困境。一边是海军哭诉F/A-XX舰载机项目只分到7400万美元预算,连基本研发都难维持;另一边却是空军主导的F-47项目豪掷35亿美元,只因为特朗普任内下达了“2028年首飞”的死命令。
与此同时,各军种之间的“零和游戏”式的资源争夺也越演越烈,甚至不惜在抢占同一口“预算碗”的时候“互相拆台”!
更荒诞的是,五角大楼甚至公开承认美国工业基础已无力同时支撑两个顶级战机项目,只能“拆东墙补西墙”——从海军项目强抽5亿美元填给空军。但由短期的政治需要所催生的“军机”却常常将长期的战略规划都给“撂”在了脑后,使得美军的武器研发如同一头无头的苍蝇般东奔西撞,缺乏了针对性的指挥和调度,难以形成一致的战略力量。
高超音速武器领域更是五角大楼的“伤心之地”。可惜的14亿美元就这么“烧”了,AGM-183A的试验最终却以一系列的“笑话”收场:助推器的发射都“哑火”了,甚至都没有正常的离地的姿势就趴在了发射架上一动不动……这真可谓是“一代新兵的悲哀”了。
这个被判“死刑”的项目去年竟又复活,仅因替代方案HACM导弹技术难度更大。可谓被卡在了“既无可言的胜利,也无可言的失败”的尴尬的夹缝中,只能硬着头皮地继续往“坑”里往下砸钱了。
可见美国军工的“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顽疾就这样又一次被这一重大失利的严重的摇摆了出来。然而,五角大楼的“科幻级武器”却常常以一地鸡毛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其间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一方面的过高的野心与另一方面的有限的能力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我们只能在“瞎子摸鱼”般的敷衍了事中度日。以F-35的“边造边改”便将千余处的缺陷都暴露了无遗,反而使得这支高新战机的整体战力也随之大打折扣。
而最为致命的打击却始终来自美国的工业基础以一经久不衰的、以钢铁和石油为代表的传统的重工业的逐渐崩塌。可见“星座”级护卫舰的设计图至今都未能真正的完工,甚至建造中就莫名的将排水量竟莫名的将“原设计的”2.3万吨的“理想”给加到了3.1万吨的“实际”上去,国会的审计办公室也就只能委婉的对此做出警告了“可能对船的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正是这样一群中老年、高龄的核心技工才是中国造船的命脉,其平均年龄高达54岁,更为严重的是随着老一辈的不断离场,又没有足够的年轻一代接班,造成了造船业这一核心技工的断层,造船的供应链也“百出”。
更讽刺的是,美军火商一边从中国采购几毛钱的螺钉,转手以5000美元天价卖给军方;另一边却连基础焊接工艺都难以保障。这种“金钱买不到质量”的悖论,在阿富汗战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美军每日用运输机空运瓶装水,堪比“解放军在西藏空运千岛湖矿泉水”,而坦克燃油费一度超过其本身造价。
深层次看,美国军工已陷入自我循环的恶性生态,波音、洛克希德等巨头垄断半数军费,通过“旋转门”与五角大楼结成利益共同体:诺斯罗普前CEO退役后出任国防部采购顾问,立刻帮老东家拿下392亿美元订单。
这种捆绑下,武器性能反而成了次要指标。阿富汗战争耗费2万亿美元,但媒体曝光其中充斥着1000美元的咖啡杯、900万美元买9只山羊的荒唐交易。军工复合体如同贪婪的巨兽,把国家安全变成了资本分肥的盛宴。
从越战到阿富汗,从F-35到高超音速导弹,美国一次次重蹈“烧钱换失败”的覆辙。五角大楼的困境印证了一个真理:真正的强大不是资本的狂欢,而是体系的健康。当武器研发沦为利益集团的提款机,再多的投入也填不满制度漏洞的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