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邦成为一代帝王之前,很多人都认为他不过是村里一个不成器的小混混。年轻的刘邦天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成天惹是生非,生活中充满了无所事事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与此同时,樊哙却是一个勤奋肯干的屠户,他在村子里默默无闻地经营着一家卖狗肉的小摊。他做的狗肉味道鲜美,吸引了不少食客,甚至十里外都能闻到扑鼻的香气。尽管两人的生活方式和身份截然不同,但他们却在一次又一次的相遇中,结下了意想不到的深厚友谊。刘邦常常去樊哙的摊位,尽情享受美味,几乎可以说是白吃白喝。这让樊哙有些无奈,他心里开始担心,自己是否会因此破产。于是,每当他得知刘邦在村子的西头出现时,便会刻意绕道,躲避这位食客。
时光流转,刘邦似乎突然心血来潮,决定将自己的妻子的妹妹吕媭嫁给樊哙,并把樊哙收为妹夫。这一举动加深了他们的关系,也为后来历史的演变埋下了伏笔。在刘邦起义期间,樊哙表现得非常坚定,成为刘邦最忠实的支持者。他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也赢得了大家的钦佩。在鸿门宴上,樊哙不仅大快朵颐,还特意为刘邦和项羽的争辩争取时间,帮助刘邦找到可乘之机。在战场上,樊哙奋勇向前,凭借自己从屠夫到战士的转变,成为每次攻城时的先锋。他的勇气和才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作为领导者的刘邦,自然会不断给予妹夫奖励,他深知拥有亲人相助,能够让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和可靠。 随着刘邦登基称帝,他为吕后的儿子刘盈设立了太子,这也意味着吕后的权力进一步增强。然而,在刘邦晚年,他对戚夫人的宠爱使得局势变得微妙。戚夫人通过不断劝说,几乎让刘邦改变主意,打算废除刘盈,改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为了稳固刘盈的太子地位,吕后开始积极游说,并不惜动用一手牌——四位饱受尊敬的隐士学者商山四皓,他们出面为刘盈辩护,劝解刘邦不要轻易废立太子。这个局势让樊哙更加讨厌戚夫人,甚至直接表示,如果吕后需要,他会帮助她铲除戚夫人。从此,樊哙似乎将自己的命运和吕后的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在这一动荡的时期,刘邦感到自己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愁眉苦脸,开始为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未来担忧。因此,他决定寻找心腹谋士陈平和周勃,让他们去除掉樊哙,并且特别要求他们带着樊哙的首级来见他,显示自己在权力斗争中的决心和果断。然而,陈平和周勃并不像表面上那样听从命令,他们心里明白,如果此时就杀了樊哙,必定会激怒吕后。而一旦刘邦去世,吕后接管朝政,他们的前途将岌岌可危。所以,陈平和周勃决定将樊哙拖延送往长安,直到刘邦未见到樊哙的头颅就已经去世。随着吕后登上权力的巅峰,樊哙成了她清除障碍的有力工具,而刘邦建立的江山也在慢慢发生改变。这一切显示出,刘邦最终对樊哙下手,不仅仅是为了保护戚夫人和刘如意,更是为了捍卫自己辛苦得来的江山,表明他并非完全昏庸无知,仍然能够清楚分辨亲疏和权力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