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的颁布,标志着幼儿园保教质量建设转向“重过程”。过程质量不是孤立环节的简单叠加,而是幼儿一日活动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如何让这些隐性且流动的教育实践变得“可见”?如何从“经验判断”走向“证据支撑”?这是推动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过程质量为何“被隐匿”
幼儿园保教过程质量的内核在于一日生活中的真实教育互动。教师如何回应幼儿,环境是否支持探索,活动安排是否灵活,家园是否协同育人,这些细节直接塑造着幼儿的发展体验。与园所面积、师幼比等结构性质量不同,过程质量是教育价值传递的“最后一公里”,更是影响幼儿成长的关键因素。然而在实践中,过程质量常常被忽视、被弱化。部分幼儿园在迎接评估期间环境整洁有序、活动设计周密、家园记录完备,可评估一过,日常保教便回归“重看护、轻互动”的惯性模式。教师在繁重事务中难有精力开展深度互动,环境因缺乏持续改进,其教育价值日渐式微,家园合作也多停留在通知传达层面,家长缺乏实质参与。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出各教育要素之间缺乏有效联动,未能形成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因此,要让过程质量真正“被看见”,必须打破各要素间的壁垒,让过程质量从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可感的日常实践。
过程质量如何“被看见”
过程质量是贯穿一日生活的动态实践,唯有在真实的保教活动中持续调适、协同联动,才能真正“被看见”。其一,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是“核心引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回应、一次适时引导,都在推动幼儿思考与成长。当互动建立在观察与理解的基础上,教育才能真正发生。其二,科学的活动组织是“运行框架”。一日安排张弛有度、动静交替、过渡自然、探究时间充足,既能保障幼儿深度参与,也能为高质量互动留出空间。其三,有准备的教育环境是“基础载体”。环境应随兴趣和活动动态调整,成为会“说话”的教育资源。其四,多渠道的家园共育是“生态场域”。当家庭与幼儿园理念一致、方法协同,幼儿的学习经验才能延伸到生活中。其五,专业的师资队伍是“能动主体”。所有要素的联动,都依赖教师的专业判断与实践智慧,体现在能否看得见孩子、读得懂行为,能否反思并持续调整。
过程质量如何“实起来”
提升过程质量,关键在于推动其从“纸面标准”走向“真实现场”。管理者应引导教师关注实践中的内在联系:提问是否源于幼儿的真实探索?活动是否呼应了家庭生活中的经验?评估的重点也应从“检查达标”转向“诊断过程”,不仅看“材料是否齐全”,更要看“材料是否引发持续探究”“教师如何在互动中提供支持”,从而捕捉质量生成的真实轨迹。教师培训同样需强化系统思维,帮助教师在整体中理解自身角色,提升课程设计与动态调适能力。当教师能够将师幼互动、环境创设、活动组织、家园共育等要素有机整合,过程质量便不再依赖临时补救或迎检包装,而是在日常保教中真正“实起来”。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23日 第03版
作者:蔡军 唐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