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黔东大地却处处涌动着春的生机。在德江县复兴镇七星坝区,植保无人机的嗡鸣声划破清晨的寂静,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冬种正在上演。
飞手们手握遥控器,紧盯屏幕,无人机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精准地将一粒粒豌豆种子撒向沃土。这片曾经依靠人背马驮的土地,如今正以“飞播”的方式,书写着现代农业的效率革命。
“一天能完成300亩,过去想都不敢想!”飞手鄢明航抹了把汗,指着身后连片的田垄说道。上午刚过,他的团队已完成百余亩播种任务。
德江复兴镇豌豆种植基地航拍图。
无人机轻巧掠过,施肥、撒豆一气呵成,原本需要数十人忙碌数日的活计,如今只需一人一机便能高效完成。机械臂起落间,田垄上留下整齐划一的播种痕迹,犹如在大地上绘制绿色五线谱。
七星坝区的800亩豌豆田,是复兴镇产业布局的精彩缩影。这里雨水均匀、温度适宜,无霜期长的天然优势,被贵州黔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相中。
公司负责人毛勇站在田埂上算起经济账:“40天后豌豆尖就能上市,每天能带动200多人务工,主要销往广州、深圳、香港和重庆。”他弯腰捧起一把泥土,“机械化播种让成本降低30%,产量预计提高20%。”
德江复兴镇豌豆种植基地航拍图。
变化不止在田间地头。复兴镇党委会议室里,该镇党委委员游邦升翻开工作日志:“我们抢抓‘三抓’政策机遇,在坝区推行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
他特别提到,天麻产业从零起步发展到10万平方米,辣椒、肉牛等特色产业齐头并进,去年坝区带动农户人均增收超2000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政策活水精准滴灌的成果。
百余公里外,沿河自治县的冬种现场同样热火朝天。板场镇兴丰合作社的麦田里,三台精量播种机隆隆作响。
无人机在空中划出优美弧线,精准地将一粒粒豌豆种子撒向沃土。
合作社负责人冉启斌跟着机器奔走,脸上写满喜悦:“200亩小麦,机械播种10天就能完成,比人工快3倍多!”只见播种机过处,旋耕、播种、施肥、覆土四道工序同步完成,种子深度均匀一致,为培育壮苗打下基础。
沿河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农机中心负责人肖鹰站在示范田边,如数家珍地介绍:“全县投入3台精量播种机,打造6个全程机械化示范点。”
他弯腰检查麦种间距,“今年计划种植2.32万亩小麦,现已完成2.23万亩。通过药剂拌种、配方施肥等技术,单产预计提升15%以上。”不远处,农机手正调整播种参数,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作业面积数据。
复兴镇群众给无人机添加豌豆种。
这些变化并非偶然。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贵州山区正掀起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德江复兴镇将坝区作为“绿色引擎”,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让沉睡的土地资源焕发新生。
沿河自治县以农机补贴政策为杠杆,撬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两个县域的实践共同证明:机械换人不仅是效率革命,更是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
在七星坝区,老农陈大伯看着无人机作业感慨:“我种了一辈子地,从没想过种子能从天上来!”他掰着手指比较,“以前一亩地要两个人忙活两天,现在半小时就完事。”
沿河板场镇兴丰合作社的麦田里,精量播种机隆隆作响。
不远处,务工群众正学习操作智能终端,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土壤温湿度数据。这些细节见证着农业生产从经验型向数据驱动的转变。
夜幕降临,复兴镇政府的灯光依然亮着。工作人员正在整理当日播种数据,规划次日作业路线。镇产业办主任指着墙上的作战图说:“我们要让每寸土地都产出效益。”
而在沿河县的农机仓库里,技术人员正在检修设备,为明天的播种做准备。透过窗户,可见满天星斗与田间闪烁的作业灯交相辉映。
沿河板场镇兴丰合作社的麦田里,精量播种机隆隆作响。
从德江到沿河,从豌豆田到麦田,机械化、智能化的种子正在黔东大地生根发芽。这不仅是播种方式的改变,更是农业发展理念的升级。
当传统农事遇见现代科技,当政策春风吹进田间地头,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正在贵州群山间徐徐展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田勇
编辑 葛永智
二审 杨聪
三审 王太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