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是中国最北的近海,也是我国的内海,属于内水范围。它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和中央海盆组成。渤海的入海河流包括黄河、辽河、滦河和海河等,年径流量达到888亿立方米。渤海的地势从海岸向中心逐渐倾斜,海底地形平缓。海底有一些古老的海岸线和古河道的遗迹。渤海属于中生代和新生代沉降盆地,基底是前寒武纪的变质岩。
关于渤海的研究,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周,而渤海这一名称自元朝以来一直沿用至今。 最近,许多人提出一个有趣的想法:如果能够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连接起来,渤海是否会变成最大的淡水湖呢? 从地理结构来看,渤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包围,这两个半岛之间最短的距离约为100公里。如果真的要修建一座大坝,把这100公里的水域封住,将渤海转变成淡水湖,这个想法看起来像是科幻,但从科学角度来说,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 近年来,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就斐然,像中铁大桥局等工程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巨大,展示了中国基建狂魔的实力。事实上,修建这样的坝体对于中国来说并非完全不可能。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已经建成的著名桥梁,如胶州湾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以及正在建设中的深中通道,它们都展示了中国工程建设的能力。 当然,拿三峡大坝来说,那个工程规模可谓世界瞩目。三峡大坝总长约3335米,坝顶高程185米,总投资达954.6亿元人民币,1994年动工,2006年完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发电站之一。与此相比,渤海大坝的规模虽然庞大,但理论上并不比三峡大坝更难建成。 如果真的将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连接起来,渤海区域的水域将成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甚至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共有的苏必利尔湖(面积8.24万平方公里)。渤海的面积为7.7284万平方公里,远远超过我国现有的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3150平方公里,甚至是青海湖的4435.69平方公里的17倍多。 渤海的海岸线约3800公里,东西宽约346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平均深度约18米。根据地形特征,渤海可分为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五大部分。渤海的总蓄水量大约为1.39万亿立方米,仅相当于苏必利尔湖的1/10。 那么,是否可以通过在渤海海峡修建大坝,将渤海变成淡水湖呢?如前所述,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之间的最短距离约100公里,而港珠澳大桥的最长跨度只有50多公里。为了应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像大桥这样的工程设计通常并不是直线,而是会根据风力、涡流等因素进行调整。如果要修建一个百公里长的大坝,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而能否顺利完成还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渤海的水源主要来自黄河及其支流。黄河的年径流量大约为580亿立方米,但由于降水量相对较少,蒸发量大,黄河的水量补给其实并不十分充足。根据计算,渤海每年的水分蒸发量大约是77.28亿立方米,所以每年净蓄水量为810.72亿立方米。由此可见,黄河等河流的补充水量并不足以完全支撑渤海的总水量。 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急剧增加,我国北方的水资源一直相对紧张,因此才有了南水北调工程。但从理论上来看,渤海的水量完全有可能通过大坝修建并进行稀释转变成淡水湖。不过,盐分的去除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即使渤海的水体干涸,盐分依然会留下来,这时可能变成一个巨大的盐场。 几年前,曾有工程师提出过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连接起来的想法,虽然修建桥梁或隧道的技术可行,但到目前为止,该项目并没有得到完全实施,这也反映出工程的巨大难度。 如果在渤海海峡修建大坝,渤海的生态环境可能会受到严重影响。渤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大的内海,地质条件复杂,海底沉积物厚达300至500米。由于渤海与黄海的交界存在多个自然因素,如水流和泥沙的交换,渤海能够保持一定的水质和生态平衡。如果大坝建成,渤海与黄海之间的水交换将完全中断,这将对渤海的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压力,可能导致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