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模具,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江苏省兴化市某机械公司
(下称“机械公司”)的车间里
法官吴玉明踮着脚
俯身贴近轰鸣的机器
仔细调取着设备运行日志
试图发现生产“卡壳”的蛛丝马迹
这条2018年从某装备制造公司
(下称“装备公司”)
购入的生产线
本是机械公司转型升级的“希望”
合同约定
装备公司提供的生产线
需与机械公司提供的既有模具相匹配
稳定生产出合格的带轮轴产品
可设备一安装调试
生产线要么频繁卡壳停机
要么加工精度不达标
想尽办法都达不到合同约定的
“连续自动化生产”标准
图为机械公司生产车间。
“我们足足调试了将近一年,
还是没能实现正常生产。”
机械公司负责人回忆
多次协商无果后
机械公司将装备公司诉至
江苏省兴化市人民法院
装备公司辩称
是企业自行提供的模具存在问题
导致设备无法正常运行
机械公司则主张
是设备本身设计有缺陷
要求解除合同并赔偿损失
“这起案件的关键,
就是要搞清楚生产‘卡壳’的真正原因!”
为厘清事实
案件承办法官吴玉明开启
“车间工作模式”
他多次前往生产车间
实地勘查设备状况
详细询问生产流程细节
图为法官在生产车间实地勘查。
经过反复实地运行演练
机器频繁报警卡顿
明显不能正常工作
同时,权威鉴定机构给出的结论清晰明确:
该设备无法实现连续自动化生产
设计缺陷是导致停产的根本原因
装备公司
提交了上千页的技术资料
试图推翻鉴定结果
“会是模具的问题吗?”
法官陷入了思考
可再次鉴定意味着超百万的高额成本
面对装备公司的质疑
鉴定结果如何能让双方都信服?
图为法官在工厂了解模具情况。
“不如由装备公司来提供
与生产线匹配的模具,
他们对自己的设备性能最了解!
不管模具的造型和规格如何,
最终只要能够实现带轮轴
这一产品的连续自动化生产,
就能证明装备公司的设备没问题。”
为了彻底查明真相
法官提出一个务实的方案
同时明确约定
若模具存在问题
生产费用由机械公司承担
如果模具没问题
费用则由装备公司来承担
三个月之后
装备公司未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理由是需要对设备的传动系统进行改良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认定设备是有问题的。”
法官作出明确判断
最终,法院依法判决
解除双方签订的
《机械设备买卖合同》
装备公司限期返还机械公司
全部货款1169万元
并赔偿资金占用利息
及配套基础设施损失134万元
1300余万元的款项
再加上诉讼费、鉴定费
对于装备公司来说
并不是一个小数目
一次性履行很可能导致
公司资金链断裂、难以为继
为最大限度减少双方损失
法官主动担当起“中间人”
“让他们一次性支付可能会
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到时你们的款项也落得一场空
最终两败俱伤
办企业不容易,理应相互理解。”
“如果对方申请强制执行
查封你们的账户和厂房设备
对公司的影响更大
不如主动和对方商谈
拿出靠谱的分期付款计划!”
......
经过数轮坦诚沟通
双方终于达成了分期履行的和解协议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电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泰兴市供电分公司六级协理张强
“法院没有止步于判决,
而是持续推动履行环节的纠纷化解,
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全国人大代表张强
通过“我审您督”应用平台
持续关注该案进展
得知案件顺利办结后连连肯定
他表示
这起案件的处理
将审判职能延伸到企业最需之处
“判决刚直、执行柔性”
的办案策略充分彰显了
司法对民营企业的保障与呵护
图为机械公司工人在加工生产零件。
如今
案涉双方均已遵照和解协议履行到位
拿到退款的机械公司
又启动了新生产线的采购
“机器又要转起来了!”
机械公司的车间里
其他区域的生产依然在正常进行
机械臂运转的轰鸣声
格外振奋人心
企业负责人紧紧握着法官的手
兴奋地介绍着近期的生产情况
“这次发出的判决,
不是一份冰冷的文字,
它更像是企业复工复产的一剂良药。”
再次来到机械公司生产车间
吴玉明深有感触
“作为司法工作者,
我们就是要以‘如我在诉’的意识,
更有力地去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
优化法治营商环境
护航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人民法院不断用实际行动
为企业健康发展注入司法动能
来源:天平阳光客户端
记者:李璇 | 通讯员:顾新燕、张子逸
视频/图片:王洋
编辑:李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