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我接触了很多家长,其中听到最多的就是“孩子放学回家,饭不吃、觉不睡、作业不写,一有空就在玩手机,再这样下去,孩子就要被手机毁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未成年沉迷手机的现象愈演愈烈,家长们也越来越焦虑。
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放下手机,使出了浑身解数,甚至是没收手机,但都没多大作用。
孩子沉迷手机,成为了众多家长的一大难题,那这道难题真的无解了吗?当然不是!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跟大家一起解解这道题!
在给出“正确答案”之前,我想让家长们思考几个问题:孩子为什么会沉迷手机?孩子沉迷手机真的只是他们自身的原因吗?
其实孩子沉迷手机只是一个表象,背后的家庭和教育占据很大的一部分因素,尤其是这两类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对手机上瘾。
第一类家庭:给孩子的肯定和认同太少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曾遇到一个14岁的男孩,爱打游戏,不爱说话,成绩也在班级里垫底。
父母为了帮他戒除对游戏的沉迷,用尽一切方法,软的硬的都试过,孩子却丝毫没有改变。
直到去年,男孩妈妈生了一场大病,男孩被这突然的变故吓到,在妈妈住院那段时间里,表现得比以前懂事很多。
生病中的妈妈也放弃了和孩子的剑拔弩张,尝试着和孩子聊天,她想知道孩子究竟是怎么想的。
在她的努力下,孩子终于吐出心声:
“在您和我爸的眼里,我就是一个学习不好的傻瓜,可是在游戏里,却有很多人羡慕我打得好,我在游戏里面有好多朋友,他们都认同我,他们不会因为成绩看不起我。”
听到孩子说到“看不起”这三个字,妈妈才意识到,每一次对孩子学习上的不满和打击,孩子表现出的“不屑一顾”都是内心受伤的掩饰,他一直渴望着父母的肯定。
男孩这段话,也是很多喜欢玩游戏的孩子内心的声音。
游戏之所以让孩子那么着迷,不单单是自控力差的问题,在生活中得到肯定太少才是大问题。
在家缺乏价值认同,精神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孩子自然会到虚拟世界中获取。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游戏比大人更懂孩子的心,每闯一关的奖励;
过关斩将的痛快,正面且及时反馈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游戏里的朋友也多,拿起手机,他们就可以一呼百应,所有的委屈和压抑都能在游戏中释放,成就感得到巨大的满足。
这种成就感,是他们在家里、在学校里体会不到的。
因为一回到家,他们就是那个成绩差、一无是处、让大人头疼的孩子。
这种落差,让孩子很难抵抗游戏的诱惑。
第二类家庭:陪伴和沟通太少,亲子关系太差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网络游戏认知与态度研究”的报告,报告显示:
孩子沉迷游戏行为与亲子关系密切相关,亲子关系越差,越容易导致孩子形成沉迷网络游戏的行为。
反之,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度越高,越关爱孩子,孩子越不会沉迷于网络游戏。
在一段不良的亲子关系中,都会引起孩子的恐惧、逃避甚至是逆反心理,进而去游戏里寻找快乐。
比如忽视:
在我们身边,带孩子玩手机,是最常见的现象之一,一些妈妈一旦忙起来,就把手机丢给孩子,孩子瞬间安静下来。
再比如专制:
从小不让孩子碰手机,导致孩子上初中、高中,受同龄人的影响,对游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背着父母,偷偷在学校借同学的手机玩,还用平时省下的零花钱,买了一部二手手机,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
亲子关系缺失和冲突,都很容易将孩子推向网络虚拟世界去寻求安慰。
第一点:父母尽早开始监管
要么,别给孩子手机,要么,在孩子第一次使用手机就立规矩。
对于游戏,坚决不玩,或者尽量少玩;
约定科学的玩手机时间,并建立奖惩机制;
写作业和学习时要收好手机,碰都不能碰;
使用手机浏览的内容,一定是可以与父母分享的;
不能擅自用父母的手机充值,或告知陌生人自己的信息;
手机就放在客厅,不带进房间,更不能带上床。
第二点:父母以身作则比口头教育更有效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约束孩子使用手机,必须父母以身作则。
在孩子面前少玩手机,最好不玩,不要让孩子觉得“为什么你们能玩我却不可以”。
就像武亦姝的爸爸,下班回家后就关机,专心陪女儿读书学习。
教育是从自己开始的,父母先教育好自己,才能给孩子好的示范。
永远不要做那些,一边抱怨“手机是祸害”,一边抱着手机不放手的人。
第三点:父母高质量的陪伴
手机里的内容虽然丰富,却不及现实世界里的真实,生活就是最好的教科书。
父母每天都要抽时间陪伴孩子,做孩子的成长伙伴,及时帮助孩子解决困难。
有空的话,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见见世面,增长见识,用陪伴代替手机。
只要用心,每个父母都能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沉迷手机对孩子的伤害,是一辈子的。
这一点,父母要比任何人都清楚,更要提早做好防范。
别再让手机偷走孩子的梦想了!
好的父母,一定能够用心关爱孩子、倾听孩子、指引孩子,而不是扔给孩子一部手机。
一部小小的手机,藏着教育孩子的巨大哲学。
与所有父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