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近日,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暨教研工作会召开,会上明确2024年北京市继续推进教学评价改革,整体提升考试评价质量,不断提升命题的科学性,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
恰逢中学的期末考试季,我们特邀名师就考试命题能力对教师成长的意义,以及考试评价方式变革方向等进行探讨和分享。
命题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引擎
刘汝明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命题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驱动系统中的重要引擎,是教师的高阶能力。平时讲课好的老师不一定会命题,而会命题的老师讲的课肯定差不了。一般来说,课堂上会提问的老师就会命题,当教师不能对命题的意图、题目适用范围及评分细则等作出清晰说明、解释时,往往没意识到自己具备这方面的能力。
命题能力是教师课程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升命题能力,需要在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锤炼,“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对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提出了具体要求。提升命题能力,要把握素养导向和实践导向,并树立样本意识和问题意识。日常教学中,每个单元的达标测试都由教师原创新题,既不现实也无可能。选编、组编、改编题目,是节省成本和提高能力的好办法。教师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优势与困难,通过测试诊断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教学改进提供实证。命题应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现状和需求。同一个知识,解释的角度不同、知识重组的线索不同,对学生来说,题目的难度也不一样;命题应明晰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并理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因为针对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的训练,题目在思维水平层级、考查意图与价值导向等测试目标上也是有差异的。
命题实质上是站在学习的“终点”评估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成果。提升教师命题能力,应按学科特质,遵循“命题规划-命题蓝图-专业阅读与命题-试做与调整-评标制定-测试与分析”完整流程。在此过程中,一是做好命题整体规划,确定命题立意、制作命题蓝图、确定题目布局等,这需要参考素养测试的理论著述;二是坚持专业阅读与思考,以保证题目的科学性和严谨性,通过专业阅读,能有效确定“题眼”,找到合适的问题情境,借鉴学术研究中的新问题、新材料、新视角、新方法、新观点,设计出符合学科思想方法的问题或任务;三是统筹好三个维度,即学生的知识结构化水平、理解和运用学科思想方法的水平、用正确价值观念引领问题思考和解答的能力;四是反复打磨、试做、调整和完善,重点关注题目的政治性、科学性、适切性、开放性、选择性等方面。规划实施的整体性、系统性越强,越有利于教师快速提高命题能力。
基于多次组织历史教师命题工作坊的实践,我认为:专业阅读“到位”,题目质量差不了;教材理解“到位”,命制的题目会更合适;适合测试样本群体,并把故事性和说理性融在题目情境中,能更好地彰显测试的教育功能;题目情境或立意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就像健壮的人一样有了“精气神”;经常变换教的方式和学习指导的路径,命制的题目才会更加灵动、更贴近学生实际。
总之,提升命题能力有利于促进教师将“教好-学好-考好”同步,提升育人品质,增强职业自信,成就自我,发展学生。
反思和改进命题方法 助力教育理念提升
李舒宇
北京中学特级教师、朝阳区兼职教研员
考试评价的科学化、公正化和全面化,能为课程改革提供有力依据和精确指导,因此,考试评价方式一直是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在不断变化,创新考试评价方式也成为当下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2024年北京市的中小学教育将迎来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这一变革不仅标志着教育模式的进步,也将从深度和广度进一步优化考试评价质量,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教育需求。
在考试内容设计方面,审视传统考试内容中的局限,除了关注“四基”“四能”的考查之外,还要聚焦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试题设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全面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在命题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真实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在学科考试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应该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试题,这样的题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展现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创新思维,促进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获得成就感。
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重视过程性评价,借助各种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综合评价学生的成长,除了传统的笔试,各学科还可以引入个人面试考核、学习作品评定、团队座谈考查等评价方式:个人面试考核能够展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学习作品评定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座谈考查能发展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往沟通能力。这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机会发挥特长和挖掘潜力,为他们的未来成长提供更有针对性地支持。
教师要提高在课程改革中的站位,在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懂学生,更要懂自己。命题过程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更是教师反思自身教学和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机会,命题研究也是教师之间建立学习共同体的一个平台,是教师之间互相切磋、互相学习的机会。通过不断优化试题结构和内容,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实现师生教学相长、教师共同体协同发展。教师通过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学科知识和教学要求,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试题命制水平。通过反思和改进命题方法,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促进个人专业成长和教书育人能力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考试评价方式将不断完善和创新,这既是教育者要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教育者要面对的现实问题。科学的探究学校考试评价方式是提升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命题撬动教师专业发展
于萍
北京小学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
“考什么“和”如何考“一直都是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命题并不只是专业考试部门和教学研究人员的专务,命题能力是教师专业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当下,很多老师“会上课”,但不一定“会出题”;“会出题”,但不一定“会研题”。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命题能力和命题研究能力呢?
强化目标意识,从知识立意转向素养立意。传统观念通常把考试作为考查学生知识习得,技能掌握的工具。随着《2022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颁布,素养导向的课程实施成为时代新要求。核心素养是可教、可学、可测的。其中,“可测”就是指通过建立测评标准,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进行评估。这不仅对一线教师提出更高的教学要求,也对命题能力提出了更大挑战。以数学学科为例,一道题目除了考查知识和技能,还可以考出哪些数学核心素养?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作业设计和考试评价中,教师都要有意识地选择或编制培养素养的高质量题目,这必然对提升教学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强化生本意识,从僵化统一转向因材施教。北京市在推进教学评价改革方面明确提出“中小学将创新评价方式方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注重动手操作、作品展示、口头报告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教师命题研究的核心目的不是题目本身,而是促进人的发展,教师命题时要“目中有人”。只有命题具有恰切的空间,才能让我们透过题目“看到”质量、“看到”个性、“看到”发展。在研究命题时,教师不仅要研究题目内容,更要研究题目呈现方式、学生参与方法、教师评估标准以及评价结果应用等。如此,教师才能更加深入地读懂学生发展需求,遵循儿童成长规律,把握学科育人本质。
强化发展意识,从学科孤立转向跨学科融合。2024年,北京市在提升考试评价质量方面提出“不断提升命题的科学性,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近年来,许多学校积极尝试跨学科课程建设,北京小学的“四季课程”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小学阶段跨学科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一种范式。尽管在考试中,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具有学科融合特点的题目,但对照“科学性、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的命题要求,进一步探索的空间还很大。各学校可以发挥校本教研力量,探索出从学科孤立转向跨学科融合的考试评价之路,这对于提升教师素养、团队研究能力,以及促进首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都具有积极意义。
提升一线教师命题能力,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要让更多教师有机会、有信心参与到命题过程中,以命题为研究点,撬动教师专业能力提升,通过命题质量的提升促进教学和育人质量的提升。
策划:赵艳国
编辑:姜思瑶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