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5月,中共中央从陕北延安迁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后一段农村革命历程。
在这里,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同志指挥了三大战役,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制定了建国的基本方针和政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为什么毛泽东会选择平山作为最后一个落脚点呢?这背后有哪些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考量呢?
建屏和平山,两者在历史上都属于平山县。
1940年8月7日,广大游击区被划分为建屏县,通称“东建屏”,范围包括冶河以东、滹沱河以南、平汉(今京广)线以西、正太(今石太)线以北。
然而,这一划分在1945年10月被取消。
与此同时,在石羊沟与青杨树、郭苏与柏里之间的自然山岭为界,东部被归入平山县,而西部新设建屏县,通称“西建屏”。
在中共中央驻西柏坡期间,西柏坡隶属于建屏县的管理范围。
平山县位于太行山东麓,冀晋交界处,东距石家庄仅40公里,西部与山西省接壤,南部与正定、阜平、涞源等县相连,北部与保定、涿州等地相邻。
平山县的地形地貌西高东低,栉比倾斜,属山西台地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东部为平原、丘陵,西部万山嵯峨,地势险要,绵延西部县境,有古长城断垣和多处关口,易守难攻,境内有滹沱、冶河两大河流,另有12条支流,沿河两岸宜麦宜稻,物产丰富。
平山县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使其成为战略要地,既可以与晋察冀边区和晋绥边区相互配合,又可以与华北平原的解放区和国民党统治区相互配合,既可以作为进攻的跳板,又可以作为防御的屏障。
在抗日战争时期,平山县就是八路军的重要根据地,曾经策应了红军北上抗日和东渡黄河的战略行动,也曾经抵抗过日寇的多次扫荡和“三光”政策。
在解放战争时期,平山县又是华北野战军的重要根据地,曾经参与了辽沈、平津、淮海等三大战役的战略部署和执行,也曾经承受过国民党军队的多次进攻和围剿。
平山县的军事地位,为中共中央提供了一个安全、稳定、便利的指挥所。
平山县乃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悠久的老区之一。
早在大革命时期,就有共产党员在平山县活跃。
在上世纪30年代,更是涌现出一批党员,并建立了平山县各级党组织。
党组织的有力领导下,平山县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红军游击队在平山县频繁活动,有力支援了红军北上抗日和东渡黄河的行动,使平山县因此被誉为“北方兴国”。
1938年7月,《新华日报》再度刊发了一篇长篇采访通讯《一个不平凡的县》,详细报道了平山县抗日游击队以及“平山团”的英勇事迹。
这使得平山县再次以抗日模范县之名声誉全国。
平山县的革命历史和革命传统,使其成为中共中央的政治老区,既有坚强的党组织,又有忠诚的人民军队,既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又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解放战争时期,平山县又是中共中央的政治前沿,曾经举办了多次重要的政治会议,如1948年8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1949年1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1949年4月召开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会议等,这些会议都对建国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做出了重大的决策和部署。
平山县的政治地位,为中共中央提供了一个权威、团结、先进的领导核心。
平山县是一个农业富庶的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是晋察冀边区的粮仓和物资基地。
平山县的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主要种植小麦、玉米、高粱、棉花、花生、大豆等作物,还有一定的果树、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平山县的农产品不仅可以满足本地的需要,还可以向外输出,支援其他解放区和前线。
平山县的工业生产水平也较高,主要有煤炭、铁矿、石灰石等矿产资源,还有纺织、制革、造纸、制糖、制盐、制药等手工业和轻工业,平山县的工业产品不仅可以满足本地的需要,还可以向外输出,支援其他解放区和前线。
平山县的商业交流水平也较高,主要有石家庄、保定、涿州等大中城市的市场,还有平山、建屏、西柏坡等小镇的集市,平山县的商业交流不仅可以满足本地的需要,还可以向外输出,支援其他解放区和前线。
平山县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使其成为中共中央的经济支柱,既有丰富的物资储备,又有稳定的物资来源,既有多样的物资供应,又有便利的物资运输。
在解放战争时期,平山县又是中共中央的经济后方,曾经承担了多项重要的经济任务,如1948年6月开始的“大生产运动”。
平山县是一个文化繁荣的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晋察冀边区的文化中心和人才摇篮。
当时,聂荣臻的司令部就设置在平山县的山区,所以当地的群众和共产党的关系极好,当地的民兵团也被当地报道过,更是被成为“太行山上铁的子弟兵”。毛主席还曾经接见过他们。
也正是由于这里的群众关系比较好,群众根基比较身后,这样才能够有足够的信心扎根这里。
中央工委做出了在晋察冀地区留驻的决定,平山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以及群众基础的良好优势,成为首选的地点。随后,通过多次实地勘察,最终决定将驻地选址在西柏坡。
1947年5月,中央工委正式迁驻至西柏坡。
一年后,毛泽东与党中央完成了在陕北的转战任务,也亲自来到这片地方。
毛泽东选择了西柏坡村里一户普通的农家小院作为他的居住之所,展开了在西柏坡度过的难忘岁月。
我是史海魅影,关注我为历史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