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美国实力虽强,想要一手遮天也是有难度的。对此美国的策略是:在外靠朋友,当盟友遍天下时,就是霸权稳固之日。
当然了,国与国之间的利益输送是相互的,美国需要支持时,盟友们会遥相呼应,盟友们有了麻烦,美国也得出手相助。毕竟做朋友要有来有往,这样关系才能融洽长久。
二战后,世界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建立新格局,即美苏为两极的对抗。美国一方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一方称作“华沙条约组织”。这两大攻守同盟,是当时最强大的军事集团。
盟友间的关系也分远近亲疏,大的集体中会分化为小圈子,就如同一个公司,有领导层、核心层、底层员工,北约也不例外。在美国看来,有些国有些忙是必须帮的,另外一些关系一般、利益不大的盟国,大可以假装看不见。
比如1961年的印度果阿,当葡萄牙被“欺负”时,美国就睁只眼闭只眼打哈哈,硬是看着葡萄人被逐出印度,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达伽马率先找到通往印度的航线,通过贩卖香料暴富,这让欧陆其他国家垂涎不已。后来实力高于葡国的英法,也相继来到这片发财的热土,先后开拓殖民。
英帝国实力最强,攫取绝大部分利益,致使葡萄牙、法国的殖民空间被大幅压缩。英国对殖民地人民虽然拼力压榨,但对那些来自欧洲家乡的殖民伙伴们,表现的很有绅士风度,大伙都是文明人,有事好商量。
于是葡萄牙被允许保留印度西海岸的果阿、达曼、第乌岛,大约4000平方公里的地盘。法国人更少,只剩下五座不设防城市。虽有不服那也没招,谁让自己力不如人呢?
到二战之后,昔日“日不落”已被摧残得有气无力,印度人趁机闹独立。英国仍然很“爱”印度,但强扭的瓜不甜,爱的最高境界就是放手,于是英国就放手了。
又过几年,法国也交还那五座城市,只剩下葡萄牙苦苦支撑。印度对葡萄牙人的“不识相”深感愤怒,态度日趋强硬,而葡萄牙仗着是北约成员,后面有人,就是赖着不肯走。
印度也有所忌惮,一方面宣称“避免用纯军事方法解决问题”,一方面暗中支持果阿民众的游击战,同时施展政治、外交手段,营造于己有利的氛围。
1961年,葡萄牙人不小心引爆了火药桶,他们在海岸线对一艘“犯境”的印度客船扫射,被激怒的印度决定动武。同年12月,4万印军集结果阿地区,对4千殖民军发动猛烈攻势,结果可想而知,只用了48小时,葡军便放弃抵抗,印度人收回了梦寐以求的果阿。
当盟友在印军的炮火中煎熬时,美国呢?这次美国站到了正义一方,宣称盟约规定的保护条例,只有当葡萄牙领土遭到侵犯时才发挥效力,殖民地并不在范围之内。对此,葡萄牙只能有苦难言,大佬都发了话,也不能不听。
以上的理由正气凛然,但并非美国真实意图。当时印度是美苏两强的宠儿,谁能争取到印度,就能拥有南亚这个桥头堡,对于控制印度洋、辐射中东都有重要战略意义。
美国如果帮葡萄牙,等于把印度推向苏联怀抱,而葡萄牙早已不复昔日雄风,国小势微。两相比较,显然印度更加重要。
科威特的情况又是另一番局面。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东霸主伊拉克占领科威特,并将其作为“第十九个行省”。
伊拉克为何这么做?有人说是为了钱,刚打完两伊战争,伊拉克负债累累,如果吞并富裕的科威特,财政危机将大为缓解。
这只是一方面,当时苏联已在分解前夜,中东出现权力真空,伊拉克认为以自身实力,足以接替这一重任。此外,还能一举打开出海口。
然而伊拉克这么做,美国不乐意了。中东是世界能源中心,对于美国意义重大。即使苏联退出该地区,论实力也应由美国接班,啥时候轮到伊拉克了?此时正是美国独家垄断中东利益的大好时机,当然不能错过。
于是正当科威特“渡劫”之际,美国以正义之名慷慨出手,帮助科威特重获自由。
如此一来,在展示强大实力的同时,又能赢得海湾各国的拥护,让自己的中东朋友圈更为稳固,真是一箭多雕啊!
从葡萄牙、科威特受到的不同待遇来看,美国在阵营内部并不是“一碗水端平”,自身利益才是最重要的。由此引申到各盟友之间的关系,大致也差不多。
不该帮时喝茶看戏,该帮时坚决出手,看得要准下手要快,既博美名又得实利,美国算盘打的那是相当地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