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人父人母,终于熬过每天为孩子把屎把尿的时期,迎来育儿的第二个阶段。
在这个时期
什么叫做秩序敏感呢?
著名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在《童年之秘》一书中提到
紧接着他们不但会要求自己按部就班,还会要求周围的人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这种自我意识就会逐渐演变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规则,慢慢在孩子自己的世界里制定并且实施。
秩序敏感期的外在表现有哪些?
一位母亲带着一岁半的安娜外出旅游,因为天气热的原因,母亲把外套脱掉搭在手臂上,当她把安娜抱起来后安娜开始哭闹,这位母亲没有办法让安娜安静下来。
周围的游客中有一位幼教专家,走过来建议这位母亲穿上自己的外套,母亲照做后,小孩逐渐安静下来。看来要应对孩子的秩序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些在大人眼中奇奇怪怪和不理解的行为,都是孩子对秩序敏感的外在表现。
儿童教育专家孙瑞雪曾研究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并著书《捕捉儿童敏感期》,她在书中指出,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上升一个层次,如果儿童在这个时期受到干扰或阻碍,不能正常使用他们的身体的各种功能,相关的能力就会丧失。
作为家长又如何去引导孩子度过成长中的“秩序敏感期”呢?
比如说电话响了,孩子要接电话,父母可以教他怎么与电话那头的人交流:你好,我是谁谁谁,我的爸爸/妈妈在忙,请稍等一下。
这样孩子的行为不但得到了肯定,并且迈出了成长中与人交流的第一步。
幼儿园时期发生的一件小事,因为一直很后悔所以记忆犹新。母亲带我去同学家玩,当时在小朋友中很流行的游戏——过家家,我和朋友需要一人找一个东西当做自己的小孩,但我们同时看上她的布偶熊,拉扯起来,于是我们都被骂了,同学的妈妈还打了她,说人家是客人,不懂礼貌之类的话。
当然这件事后我也进行了反思,向同学承认了错误。
当有这种情况发生时,作为家长或许可以换一种方式,鼓励两个孩子交换自己的玩具,以平等的、宽容的态度教会孩子什么是分享。
孩子需要成长,
父母的言语和行为对孩子的成长可以说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小孩的一些行为就是通过对周围人的模仿进行的,所以要引导正确的价值理念,为孩子营造一个有秩序的生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把教育的关键放在最后,就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在英国,一户人家中保姆有事请假离开,女主人请了一位临时保姆。这位临时保姆在照顾三岁孩子时就发现了孩子的抵抗行为,不愿意让这位保姆抱着洗澡,不停哭闹。
这种现象在原来的保姆回来后才消失。这个例子说明,孩子会对周围有哪些人产生了固定的记忆,
父母在这个时候就要多带孩子去接触新事物,引起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与孩子多沟通,将这些改变耐心讲解给孩子。
永远不会有如何培养孩子成长的标准答案,一切问题都在家长与孩子的互动中得以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