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面前,人类的存在显得尤为渺小,甚至在某些时候,我们的认知也显得相当有限与无知。
这种无知不仅体现在对宇宙奥秘的探索上,有时,它甚至悄然渗透到我们对自身记忆的理解之中。
提及人类记忆的集体篡改,这一现象颇为耐人寻味。
不妨先回顾几个广为流传的网络迷思。
“元芳,你怎么看?”
这句话在前些年风靡一时,成为无数网友竞相引用的热门句式。
每当提及它的出处,几乎所有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神探狄仁杰》。
这部深受观众喜爱的影视剧,似乎已深深地将这句台词烙印在了大家的记忆之中。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当我们真正翻开《神探狄仁杰》的四部剧集,仔细搜寻每一个细节,你会发现狄仁杰从未说过这句话。
甚至当有记者就此事采访狄仁杰的扮演者梁冠华老师时,他也明确表示自己从未在剧中说过这样的台词。
这一发现,无疑让众多坚信自己记忆无误的观众大跌眼镜。
还有一个例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这句话在最近一段时间里再次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许多人明明记得自己学过的、甚至是搜狗拼音输入法默认给出的都是“斯人”,但在查阅文献古籍时,却发现无一例外地写着“是人”。
这两个例子,无疑都揭示了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我们的集体记忆,似乎在某些时候被悄无声息地篡改了。
还有关于“日心说”哥白尼的死亡,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哥白尼是一位为了坚持自己“日心说”观点,英勇无畏地与当时主流观念抗争的科学家。
最终因不屈不挠而惨遭迫害,被送上火刑架,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悲壮地烧死。
然而,这一深植于众人心中的记忆片段,却并非历史的真实写照。
通过查阅权威的历史资料,如百度百科的相关记载,我们可以发现,哥白尼并非如传说中那般英勇就义,而是于1543年5月24日黯然离世,享年70岁。
他的死,并非是因为坚持科学真理而遭受的残酷迫害,而是正常的老死的。
还有“直”和“真”的写法,这两个字中间的框内到底是几划?
很多人记忆中都是两划,实际上是“三个横”。
甚至很多语文老师都不可思议,怎么会有这样的错误记忆。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便是著名而神奇的“曼德拉效应”。
所谓“曼德拉效应”,是一个心理学效应,指的是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
当人们发现这一现象的时候,那时是2013年。
2013年12月5日,南非最敬爱的总统曼德拉去世了。当这一消息公布之后,很多人感到意外,并有不少人提出了质疑。
因为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曼德拉就已经去世,一个人怎么会死两次呢?
这一质疑被提出后,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这不是个例,而是集体记忆被篡改。
甚至还有人表示曾经看过曼德拉的追悼会视频,还有他的遗孀声泪俱下的演讲。
其实这些关于他已经死亡的所有信息都是错误的记忆,上世纪80年代曼德拉因反种族隔离运动,是被关押在狱中,但是到了90年代他已经出狱。
并且还在1994-1999年期间担任过南非总统,还曾获得过诺贝尔和平奖。
关于曼德拉死亡的集体错误记忆现象,就被称之为神奇的“曼德拉效应”。
基于此,很多心理学家和科学家介入研究,试图揭开集体记忆被篡改背后的秘密,并提出了相应观点,主要有:
1、多元宇宙说;2、平行宇宙说;3、未来人篡改了记忆;4、大脑的“虚构症”等。
但是能够令文史君略微信服和接受的,还是平行宇宙说。
平行宇宙说认为,我们所居住的宇宙并非是一个不断膨胀的球体,而是由两个相互平行的扁平世界构成。
在这个宏大的框架下,人类生活在其中的一个宇宙之中,而在另一个宇宙里,存在着一个与我们一一对应的个体,宛如镜中之像或是如影随形。
这一理论进一步阐述,在特定的物理条件或神秘力量的作用下,当一个宇宙中的个体经历某种改变时,另一个宇宙中的对应个体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现象与量子纠缠中的粒子行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这种跨宇宙的关联甚至涵盖了记忆这一复杂而微妙的精神现象。
此外,该理论还尝试解释了一些日常生活中令人困惑的体验。
比如,当我们踏足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或是首次遇见一个素未谋面的人时,却会莫名地涌起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
又或者,在梦境的虚幻世界里,我们时常会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些确信从未踏足的地方,感受着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场景。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难以言喻的感受,或许正是平行宇宙以某种微妙而神秘的方式,在不经意间触动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恍惚之间感受到了另一个世界的回响。
读者们,关于“曼德拉效应和平行宇宙”,大家怎么看?如果喜欢本文章,请转发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