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是三国时期曹魏阵营的一位重要谋臣,才能智慧可以和蜀汉的诸葛亮并肩。他为曹操开创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最终却因反对曹操封魏公而被猜忌,从此备受冷落。最后,曹操送给他一个神秘的盒子,有人说是曹操赐予他的毒药,有人说盒子是空的,曹操让他自裁。不管哪种说法更可靠,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他的死,曹操脱不了干系。
接下来,我们先来说第一个问题。为何荀彧对曹操贡献极大,曹操最终却选择害死他呢?
荀彧可以说是曹操阵营中,文臣中贡献最大的。早年曹操在外征伐,他跟随左右,出谋划策。后来,曹操基业小有规模,他就在后方稳定朝局,时不时还为前方作战提出一些方案。曹操对他也是极其信任。两人一直关系都很融洽,直到曹操后来想让汉献帝封自己为魏公。
曹操并没有直接去跟荀彧说,而是让身边的一位大臣去荀彧那里探探风,毕竟,荀彧是一位老大臣,跟随曹操多年,而且在朝堂上威望也很高。令曹操没有想到的是,荀彧坚决反对。反对的原因,就是魏公是皇亲国戚才能册封,而曹操与汉献帝只是君臣关系。曹操得知后大为恼火,但是又不能表现出来。
不久,曹操就找个理由将荀彧调出了朝堂,让他去谯县慰劳军队,并将其留在了军中。其实就是想削他的权。荀彧是个聪明人,知道曹操容不下他,不久就死了。关于荀彧的死,也是历史之谜,有病死和被逼自杀两种说法。但是即便是病死,也因郁郁寡欢而病,曹操都脱不了干系。
既然荀彧选择了辅佐曹操,又为何不同意曹操封魏公呢?
这要从荀彧的志向和抱负说起。荀彧和郭嘉、贾诩、司马懿等人不一样,这些人是只要寻得一个明主即可,并不会因为天下是姓刘还是姓曹而担忧太多。而荀彧,他当初选择跟随曹操,并不是真的想让曹操成为天下的霸主,而是当时的乱世,需要一个人将局面平定下来,这样,百姓才能早日从战乱中解脱出来。
可以说,他考虑的是天下的人民,大汉的基业,他知道汉献帝对待乱世根本镇压不住,只能选择一个能够压住场的人去帮助汉献帝,而荀彧自己,则可以贡献自己的谋略和智慧,共同去完成这项大业。
荀彧后来遇到了曹操,看出了曹操是位英雄人物,觉得曹操就是自己苦苦找寻的你能够治理这乱世的人才。他全心辅佐,还给曹操出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建议,让曹操有了政治上的先机。其实,荀彧也是有私心的,他要稳定汉室基业,就必须先将汉室皇帝迎接回来。
但是荀彧没有想到,随着曹操的功劳越来越大,他的心也越来越膨胀,想当魏公已经暴露了他的野心。荀彧又怎能同意呢?这完全违背了自己的初衷。他的志向是匡扶汉室,其实和诸葛亮是一样的,只是,他寄托到了曹操身上。
那么,当荀彧意识到曹操的野心和自己志向不同时,为何不转投刘备呢?
简单来说,他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当他发现曹操的野心时,他也为当初自己看错了人而后悔,想自己一生,为曹操建功立业,开创大好基业,然而曹操功成之时,野心却日益膨胀,觉得自己碍眼了,就想清除掉。他怎能不心寒?
这时,他或许也想令投明主,可是他不能。这是因为,一方面,古人讲究名节,他虽然做过袁绍的谋士,但是并未与袁绍有过太多交情。可是曹操,却是自己一生相伴辅佐的对象。曹操对他不仁,他却不能另投他人。
另一方面,他忠于的汉室还存在,刘备虽然姓刘,但是说到底,也只是一个汉室的皇亲,正统的皇帝还在曹操阵营,他又怎能离去?如果转投了刘备,岂不成了一种笑话?只能说,当初的选错和看错,就注定了最终的结局。这可能也是荀彧最终病逝的主要原因。他没有选择,却心有太多遗憾。
当年,如果他在寻找明主时,刘备已经有了自己的地盘,或许,荀彧会首选投靠刘备。可是,当时的刘备只是个天天换主公的小人物,没有几个人认识他。荀彧只能选择那时已经有点锋芒的曹操。其实,那时的他也不一定选错了。因为,年轻时的曹操,确实是一个心中还想着匡扶汉室的热血青年。只是几十年后,成功和权力已经彻底让他的心膨胀了,他已经不是当年荀彧想要辅佐的曹操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