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遭到巨大威胁时,很多人往往难以保持理解,求生的本能都会让人的情绪变得复杂。但如果威胁你的人没有那么十恶不赦,甚至流落出他的仁慈,你是否认为自己的性命掌握在对方的手中?继而觉得对方实际是你的救命稻草?
在前段时间,小说《掌中之物》的作者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对傅慎行抱有同情心,从而引发热议,一边是对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讨论,一边又有网友说女主伤害了傅慎行对她的爱。
因为是小说,是文学作品,存在有虚构的情节,所以各有各的看法,然而在1973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市却发生了一件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案件,引起了社会科学家、心理学家的高度关注。
1973年的8月23日,来自芬兰的扬·埃里克·奥尔森拿着冲锋枪闯进了银行,并且打伤了按无声警报器的保安,绑架了四名人质,分别是三名女性克里斯汀、伊丽莎白和比尔吉塔,和一名男性斯温。
扬·埃里克·奥尔是一名惯犯,在此之前还犯过抢劫、暴力罪行,蹲过大牢,然而出狱后他还是没有任何改变,依然是恶行累累,然后便抢劫了银行。
而考虑到四名人质的安全,警方与奥尔森僵持了130个小时之久,这期间奥尔森则向警方提出自己的条件,一是准备好300万瑞典克朗现金,二是一辆让他们逃跑的汽车,三便是释放银行抢劫犯克拉克·奥洛夫森,克拉克·奥洛夫森是奥尔森的偶像。
斯德哥尔摩市的警方答应了奥尔森的条件,准备好了现金和车,以及将克拉克·奥洛夫森带到了奥尔森的面前,但不同意奥尔森带走人质,因此双方继续僵持着。
而奥尔森和克拉克·奥洛夫森毕竟还没有犯下杀人的罪行,最终他们妥协了,任由警方对他们进行了逮捕。但在5天多的时间里,人质与罪犯之间却产生了微妙的关系,这源于奥尔森在某些事件,会对他们流露出善意。
人质被解救后表示,奥尔森其实是个非常善良的人,他们对于奥尔森表现出了怜悯之感,甚至为奥尔森抢劫银行找理由,认为他有自己的苦衷,并且拒绝在法院指控奥尔森,还为奥尔森筹集了法律辩护的资金,指责警方营救他们的努力。
这一连串的举动让整个斯德哥尔摩市人都瞠目结舌,包括四名人质的家人,家人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为罪犯辩护,替罪犯洗刷罪行,仿佛他们都被驯服了,那人质为何会忠于绑匪?
据克里斯汀所说,如果她告诉奥尔林,她在晚上会感到冷,奥尔林便会体贴的将羊毛外套披在她的肩膀上,并且给予她安慰;伊丽莎白在被救后则透露出她有幽闭恐惧症,而奥尔林得知后会让她套着一根30英尺的绳子到外面的穹顶透透气。
奥尔森还会允许比尔吉塔打电话给自己的家人;此外,奥尔森虽然恐吓过斯温,但最终没有向斯温开枪,而这些行为让四名人质觉得奥尔森其实是个温柔的人,反而是那些警察,步步紧逼,“企图”把他们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
而在奥洛夫森服刑期间,曾经的人质,也就是克里斯汀,竟与那个曾威胁过她的人奥洛夫森私定了终身,这样的爱情更是让人难以置信。
也是因为“斯德哥尔摩银行绑架案”,心理学上从此出现了一种症状,便是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有些人如果在遭到威胁期间,得到了罪犯对其偶然流露出来的仁慈或者是对其态度的不同,被胁迫的人就会产生出特别的情感,认为罪犯并不会伤害他,甚至迷恋上罪犯。
然而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并不是健康的心态,想想那些时刻考虑到人质安全,且尽全力与歹徒谈判,完成营救工作的警察,最后却受到了指责与控诉,他们又做错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