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我军东北野战军为了赢得东北解放的全局主动,发起了对锦州的总攻。负责国军整个东北地区军务的是卫立煌,而锦州守将则是范汉杰。以范汉杰手上的约15万兵力,不足以和我东北野战军的30万攻城部队硬拼,而如果没有救援,锦州难保,只是困守多久的问题。为此国军高层反复要求卫立煌调集东北军力,将最精锐的廖耀湘兵团派出沈阳,西进锦州;同时要求葫芦岛的侯镜如兵团8万人急速东进,与廖耀湘兵团包夹攻击锦州的我军主力。
这个计划听起来很好,但自始至终,卫立煌都反对这一安排,并且不顾上峰压力,迟迟不派廖兵团出击。直到命令绕过了卫立煌,直接下达到廖耀湘9兵团,国军的西进部队才开始行动。即便是这样,廖耀湘出沈阳之前卫立煌还专门嘱咐他:锦州能救当然好,见势不好你们就去营口,海上南撤保留有生力量。除了叮嘱廖耀湘之外,卫立煌还找了侯镜如,叫他也注意保存实力,别做无谓的牺牲。卫立煌作为一方统帅,为何如此坚决反对东西对进救援锦州的方案?
卫立煌反对东西对进,首先是他多年来的战争经验,使他对这一方案从可行性上给予了否决。行军打仗不能只是脑子里凭空想出作战方案,而不顾现实的限制。从沈阳到锦州有多条河流阻隔,又兼有大量山头,在这一行军过程中极易遭到伏击;就是廖兵团能如愿救援锦州,时间上也难以同侯镜如的东进部队达成统一,锦州军情紧急,如果两处援军不能协同行动的话,东西对进就是一句空话。
不仅仅卫立煌自己得出这样的判断,他手下的廖耀湘也非常认同这个观点,包括北平的傅作义,当时还在山东的杜聿明,所有北方能打仗的国军将领,都反对这个救援锦州的方案。因此即使在廖耀湘出沈阳之后,也没有向西路的侯镜如一样直扑锦州,而是磨磨蹭蹭,观望时局变化,一个星期内几乎没有向锦州移动。归根结底,救援锦州对东北国军非常危险,兵力的差异和地形的限制,都令救援锦州变得可望而不可求,一不小心还会把自己的队伍搭进去。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侯镜如的8万人马被死死挡在了塔山,根本进不了锦州;而廖耀湘兵团在锦州失守转进营口途中也遭到了覆灭。
卫立煌的预判是正确的,他自己的打算是固守东北三大城市,不要冒进出击,坐等半年之后国际形势向有利方向转变(美国调停),虽然有些被动消极,但远比国军高层的决策明智。最终卫立煌为国军在东北的失败背了锅,被撤去所有军职,卫立煌之前的好名声也毁在了东北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