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最终的结局是清朝战败。
甲午战争的爆发并不是突然的,日本觊觎中国几百年,试图打破中国在东亚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日本在打开国门后,学习西方,发展外向型经济,急需打通与欧洲的通道,作为一个岛国,寻求陆地跳板,成为必然。
日本早期是中国朝贡体系中的一国
汉朝时,向汉称臣、朝贡,当时称日本为倭奴,据《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光武帝汉赐日本有倭奴国王印。
不断挑衅中国的政治权威
唐朝时日本支持朝鲜的百济,被唐军打败
唐朝时期,朝鲜高句丽、百济联合攻打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唐太宗、唐高宗连续发兵,唐高宗时期在朝鲜白江口打败倭国。
被打败后,日本认识到与唐朝的差距,马上派遣遣唐使来学习,大力学习中国文化。中国成为日本的文化母国。日本对中华文明可以说是亦步亦趋,学习中国的建筑、服饰、政治、文化。
武则天为倭奴国正名为日本。
元朝两次东征日本失败,日本认为不过尔尔。明朝时期,日本不愿做中国的藩属国,想平等交往。
1592年,丰臣秀吉入侵朝鲜
丰臣秀吉很快就占领朝鲜,以为自己很强,丰臣秀吉在给养子丰臣秀次的信中,慷慨许以大唐关白,并准备将天皇的国都迁往大明帝国的北京。
明朝入朝抗日,大败倭军,尤其是海战中,消灭了倭寇海军。
尽管失败了,但日本试图在东亚秩序中有一席之地的想法一直存在。
清朝时期,明治政府公开授予明治天皇尊号。传统的华夷秩序体制下,清朝对“皇帝”的称谓具有唯我独尊的政治解释,不是那个国家都可以用的,明治政府的所为,显然是对大清朝华夷秩序的挑战,是对大清朝皇帝的轻蔑。可见,日本已经在政治上不愿再做中国的小弟了。
经济政治利益冲突
1854年,日本与美国和平签订了通商协议。不仅开放市场,也向其他国家输出。确定了外向型经济。1862年,日本商人就要求中国向日本开放,要求到上海来进行贸易。清朝的大臣们讨论来讨论去,认为这怎么可能,我们跟西方通商,怎么能够跟日本通商?你有什么资格和我们通商?
一直到1871年,才和日本签订通商协议。
日本的外向型经济是要走向世界的,日本的资本和商品要到伦敦、巴黎。但是,日本是一个岛国,无论到哪儿去,日本首先得到大陆上来。
第一个是朝鲜半岛,他们可以通过朝鲜半岛进入辽东半岛,进入西伯利亚地区,之后再通向欧洲。另一个是从中国南部、从台湾进入华南后,再向南亚。
这就意味着日本要走向世界,必然要损害中国的利益。
清朝认为你走出去可以,但不能损害我的利益,你得绕道走。
所以,从1860年开始,日本不断和清朝产生矛盾,清朝看不上曾经的小弟,不会向对待西方国家一样对待日本。当时的欧美事务是总理事务衙门负责,日本事务是由直隶总督负责。日本则要清朝像对待西方国家一样对待自己。
1875年,日本与朝鲜签订《江华条约》,这是跳过中国的条约,因为朝鲜是中国的藩国,在条约里,朝鲜和日本平等交往。此后,日本加紧对朝鲜的渗透,在对朝经济上,很快就超过了清朝,朝鲜朝廷有了亲日派,开始排挤清朝的影响。
清朝作为宗主国自然要加大对朝鲜的控制,与日本的矛盾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都有。而朝鲜对于清朝来讲,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毕竟离京城太近了,日本控制朝鲜,就是进攻中国的跳板,中日因朝鲜开战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