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可以说是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倒霉的第二任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其他的皇帝也经历过藩王造反,但最终没有一个藩王能成功,唯独只有他碰上了那个成功的藩王,这个成功的藩王就是朱棣。
而更加令人意外的是,他竟然仅仅只用了四年的时间就将江山拱手让给朱棣。要知道,朱棣起家的时候,仅仅只有北平,而他把握着全国的基本盘。
为什么有着如此优势,到头来还是输了呢?这个原因肯定不是在于朱棣,而是在于他。
打仗靠的是什么?有的人说靠的是后勤,靠的是士兵,靠的是兵器,但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武将。
毕竟只要武将有着韩信之才,就算后勤有问题,士兵有问题,兵器有问题,他也一样能打胜仗。
当然,这个前提是没有太大的问题,就比如后勤断掉,士兵饥寒交加,兵器一砍就断。
毕竟他到了那种境界,已经能在战场上利用起有利于自己的一切,而用这一切去弥补自身的不足绰绰有余。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白起仅仅只用六十五万大军就将赵括的四十五万大军包围。
要知道,《孙子兵法》说:“十则围之”,他白起别说十倍,连两倍都不到,凭什么能围住赵括呢?因为地形。
赵括所在的长平如同一个盆地,而白起利用这个盆地的特征,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强行包围赵括。
而当时建文一朝的武将哪一个都对建文帝不满,他们为什么对建文帝不满呢?因为建文帝的继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
洪武一朝武将的地位明显高于文官,要知道,最高的武将部门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可都是正一品,就连他们的副手都督、同知都是从一品。
而相比之下,废除丞相制度的文官远远比不上武将。
随着丞相制度的消失,之前附庸于丞相的六部成为了一个个独立的部门,而作为六部最高长官的尚书,自然也就成为最高级别的文官。
但他们的品级只有几品呢?正二品,别说左、右都督,就连都督、同知都比不过。
而建文帝一继位,直接将文官的品级抬高,原本正二品的六部尚书成为正一品,能与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平分秋色。
而其他的文官品级也在上升,原本只是从六品的太仆寺寺丞升为正五品,作为地方最高领导的布政使则从从六品升成正二品。
要知道,虽然明面上文官的地位并没有高武将多少,但实际上已经压武将一头。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武将没有资格处理朝政,而人家文官可有资格处理朝政,相当于人家的品级跟你持平,手里又握有实权,你拿什么跟人家比。
就这种情况,武将要是肯为建文帝卖命,那简直就是奇了怪,说不定哪一天建文帝突发奇想将《大明律》里文官不得封公侯的规矩都给破掉。
其实从这里也可以窥探出一个问题,那就是李景隆在战场上的一败再败,说不定就是与这一点有关。
因为李景隆倘若战胜的话,对于已经是公爵的他而言,建文帝能拿得出手的已经没有。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要打胜仗。
况且打了胜仗就会产生另一个不安定因素。
武将的地位都已经出现下降,朝廷是文官的主场,要知道,他能上战场,与他本人无关,靠的是文官的推荐,谁又能保证他不会是下一个蓝玉。
“因荐曹国公李景隆可大任,帝遂以景隆代炳文。”——《明史·黄子澄列传》
要知道,蓝玉被处死的时候,他李景隆已经成年,而且还继承了他父亲的曹国公。作为功臣的一份子,他不可能不记得蓝玉案发的时候有多惨。
既然如此,他打了败仗就不怕遭到清算吗?不怕,因为建文帝帝是一个大善人。
要知道,朱棣造反要的是谁的命?是建文帝的命,但是建文帝呢?竟然特地下令,不允许士兵对朱棣动刀,原因很简单,他不想背负杀叔之名。
而朱棣靖难四年,从未受过重伤,与这一点就有直接关系,毕竟这是皇帝的命令。
更何况,士兵从中看到他们有和谈的可能,要是真的伤到了朱棣,将来和谈,朱棣整个把士兵还是简简单单的。
就建文帝这种老好人,你说你作为他家的亲戚(李文忠是朱元璋姐姐的儿子),又是开国功臣的儿子,他怎么好意思下得了手。
相比于武将的划水,藩王的孤立更加要命。
要知道,朱元璋当年整整分封了二十五位藩王在全国各地,这二十五位藩王分别有三个护卫,而这三个护卫指的并不是三个人,而是三支大军。
这三支大军的数量分别在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这也就说明一个藩王的手下至少有一万大军,有个别的甚至有五万大军。
而边境的藩王由于有边防任务在身更是恐怖,朱棣就是出自于边境的藩王手下整整有十几万的大军。边境的藩王并不只朱棣一位,有整整九位。
试想一下,要是藩王全部联合起来对抗朱棣,会是什么下场?别说打下南京,恐怕连北平他都出不了。
但为什么藩王都选择袖手旁观呢?因为建文帝寒了他们的心。
建文帝一上来就削藩,而削藩的方式相当的残酷。
当年汉武帝削藩采取的是推恩令,说的通俗易懂点,就是将一个藩王的家产平均分给他的儿子。
这样一代一代的下去,家产自然越来越少,毕竟藩王哪一个都是三妻四妾,儿子的数量肯定不会少。
而建文帝呢?一上来就要藩王的命。继位不到一年的他,分别削掉周王、代王、岷王、湘王、齐王五位藩王,这五位藩王只有岷王的结局是最好的,是庶民。
庶民不就是相当于普通百姓吗?有什么好?的确不好,但要是跟其他的藩王相比,就知道绝对算得上是好。
因为周王、代王一个被迁到云南,一个被迁到四川,而这两个地方在当时都算不上是好地方。
云南位于边境,去此处的周王相当于发配,而代王的四川虽然接近于内地,但不要忘记,当年李白有一句诗叫作:“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齐王虽然得以留在京城,但对他们肯定是羡慕的,因为他们条件不行,但却是自由的,而齐王条件行,但却是不自由的,因为他是被囚禁在京城。
而其中最惨的莫过于湘王,被建文帝逼到自焚而死。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藩王,面对建文帝这么一个好侄子,你是帮还是不帮?肯定是不帮,因为帮的话,相当于自己给自己挖坑。
有的人或许会笑建文帝太蠢,连不给别人留后路就相当于不给自己留后路这个道理都不懂,但其实建文帝下这么狠的手,也是迫不得已。
因为藩王没一个拿他当成一回事。
“立为皇太孙。时诸王以叔父之尊,多不逊。”——《明史记事本末》
要知道,他是以孙子的身份继位,而这放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上是基本上不可能发生的,因为“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是自古以来的规矩,而他的存在破坏了这个规矩。
况且这个规矩既然存在,那就有它的合理性,毕竟有几个长子会服次子,更别提叔叔服侄子。
当时建文帝面临的就是这么一个情况,特别是朱棣,三番五次的羞辱他,最过分的一次是他登基的那一年。
别的藩王虽然不服他,但进京都对他进行跪拜,唯独朱棣死活不肯跪拜,以至于群臣一致要求处死朱棣。
但是他却看在朱棣是叔叔的份上,放了朱棣一马。
就这种情况,他要是不拿几个出来开刀,怎么可能镇得住其他的藩王。
总而言之,从表面上看,建文帝的实力雄厚于朱棣,但实际上,他的这个雄厚是空心的,因为自始至终都是他一个人在与朱棣作战,没有任何一个能对战场起到关键作用的团体帮他。
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他的资源根本无法全部调动,就比如其他地区原本就存在的大军(藩王掌管着)。
能靠的就只有文官,但文官都是一群纸上谈兵之辈,建文帝的失败与这群文官有着脱离不了的关系。
要不是黄子澄建议重用李景隆,建文帝也不会从主动的一方变成被动的那一方。
而到后来朱棣打到南京,原本建文帝准备南迁,结果呢?跳出来一个方孝孺,说南京有着坚城利炮,是当时的第一城,况且还有十几万大军镇守。要知道,朱棣也仅仅只有十几万大军,因此何惧他朱棣。
但却忽视了一点,朱棣以十几万大军就敢攻打南京,怎么可能没有准备?倘若他提前重视起这一点,建文帝又岂会失败的如此之迅速。
不过他们对建文帝倒是忠心耿耿,上面提到的黄子澄、方孝孺都与朱棣一直抗争到死,一个被诛连三族,一个被诛连十族。
但这又有什么用呢?只能证明他们有文人风骨,但文人风骨能扭转的了局势吗?扭转不了。
倘若建文帝将真正对他有利的团体全部集结起来,那么朱棣必败无疑,但他从一开始就将自己的路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