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曼施坦因发起克里米亚战役,是德军统帅部干预前线指挥所作的一次重大调整,这次战役是在德军攻占基辅之后,紧随其后的一次战略进攻补充战役。作为战役的意义,在当时似乎有积极的因素,但从整个苏德战场形势看,这场战役,成就了曼施坦因个人封帅之路,却影响了莫斯科战役的走向。
首先,莫斯科战役正酣,曼施坦因受命南下,是断苏军后路也是分散兵力
1941年6月22日,德国闪击苏联;8月份,德军统帅部放弃进攻莫斯科计划,改为进攻基辅突出部苏军。至此,除了巴巴罗萨计划原方案中的时间和气候两项因素有些变化外,其它因素比计划更加有利德军发动莫斯科进攻。
8月4日,古德里安等一批前线将领都来到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部,他们是来和元首讨论进攻莫斯科问题的。但是,会议上,德军统帅部却放弃了先进攻莫斯科的主张,将主要兵力用于基辅战役。元首的理由有三点:第一,南方集团军群自闪击战以来大败苏军,在乌克兰已建立起进攻基础;第二,乌克兰的能源和农产品,对德国日后发展有很大帮助;第三,克里米亚是苏联轰炸罗马尼亚油田的战略支撑,必须铲除掉。
胳膊拧不过大腿,尽管包克元帅以及古德里安、霍克等将领反对推迟莫斯科战役,并于23日再次强调进攻基辅会影响战略全局,统帅部仍然坚持将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装甲主力南下,从8月23日开始基辅战役到9月26日结束,德军取得了南线的一系列重大胜利。
应该说,德军从战争打响以来的一系列部署是有其道理的,但此时,德军统帅部却命令北线主力将领曼施坦因南下,不仅命令他率领第11集团军追歼向东撤退的苏军,还要他迅速攻占克里米亚半岛。这是把双刃剑,本该集中力量进攻莫斯科,已经推迟的计划又面临气候的影响,但德军统帅部却想莫斯科战役和克里米亚战役同时打响,一口吃两个胖子。这个安排,对德军来说,不仅是在断苏军后路,也是在给自己分散兵力。
其次,克里米亚战略位置重要,苏军却牵制了德军南方主力9个月之久
调曼施坦因进攻克里米亚南下的命令是9月17日下达的,此时基辅战役已近尾声,德军从遥远的北线将曼施坦因派到南线,而且派给他的都是步兵,连辆坦克都没有,确实有些让人奇怪,因为此前曼施坦因的成就都是靠装甲部队打出来的,而且上任前他率领的也是第56装甲军。
能够设想的是,德军是想依靠曼施坦因的聪明才智和参谋经验,让他战场发挥,并依靠他惯用的快速打击手段来尽快占领克里米亚。因为在此之前,曼施坦因在阿登森林的胜利和进攻北线作战上面都是依靠他过人的才智获得的。可惜的是,这次他率领第11集团军在克里米亚却打上了持久战。
对于克里米亚半岛的重要性,苏军当然知道里面的分量,因此在军事部署上,不仅建立了许多永久固定炮台,也根据地理条件部署了比较强的火力配备,加上有彼列科普地峡和依雄地峡的天然屏障,还有苏联红海军的配合,这里也算得是铜墙铁壁了。
克里米亚战役按战斗进程可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为东部刻赤半岛之战和后半部西部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但曼施坦因没想到的是,这场仗前半部分打得容易,后半部分却打得异常艰苦。具体战斗细节就不多讲,中间德军42军有失误,苏军也没有趁机反击,失去了大好机会。
虽然德军最终占领了克里米亚半岛,对于苏军来说却是个重大的胜利,因为克里米亚战役牵制了德军南方的一个重兵集团,这不仅为莫斯科战役牵制了兵力,也为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创造了条件。由于苏军在克里米亚坚持的9个月持久战,最终德军第11集团军一分为三,一部去了斯大林格勒,一部留在高加索,曼施坦因带着他的军部另起炉灶组建了顿河集团军群。
再次,将一个优秀的指挥官使用在次要战场,德军因小失大
克里米亚半岛之战到底作用有多大?对德军来说,保住了罗马尼亚油田不受苏军空袭,这是最大的收获;而对于苏军来说,对整个战场环境却影响不大。而作为人才利用上,德军将曼施坦因放在一个次要战场,除了成就他封帅之路外,他没有参与莫斯科战役的关键行动,可能是德军统帅部最大的遗憾。
第一,虽然曼施坦因在克里米亚打得不错,却没有用在刀刃上。克里米亚之战,德军的胜利并非在有多少战略战术,由于地理环境和苏军的一些指挥失误上,曼施坦因除了从南线迂回作战可圈可点外,并无过多特别之处,因此,换成其它将领,此战一样可以取胜,只是时间问题罢了。相反,如果将曼施坦因的聪明才智用在莫斯科战场上,苏德战争历史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第二,克里米亚之战,相比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防御要次要得多。如果说曼施坦因在1941年冬季拿下半岛,那么,他的封帅之路更加辉煌,因为此时他就可以掉头北上支援莫斯科战场,可惜的是他并没有轻易拿下半岛。正因为这场战役的次要性,苏军也一直没有派出最得力的将领前来指挥,从这个层面上讲,基辅都丢了,还怕一个克里半岛吗?
第三,曼施坦因的成功得益于古斯塔夫大炮。提起曼施坦因在克里半岛的胜利,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他以少胜多。但从战斗经过看,德军提供的伤亡25000人的说法应该不准确,起码算上罗马尼亚的仆从军,这个数字就是宣传用的。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曼施坦因不调来古斯塔夫大炮,这场仗可能更不会那么轻易取胜了。
总结:德军进攻克里米亚之战,在苏德战争史上,苏军提得很少,但在1944年的苏军收复克里米亚之战,苏军却是要大书一笔的。人们对于这场战役的结果,似乎对曼施坦因的指挥艺术谈论较多,也知道他因此战役荣升元帅,却很少有人去谈论这场战役的得失。实际上,德军攻战克里米亚,不仅占据了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兵力资源,还影响了德军在南线的后勤补给。由于德军占领半岛以后,要不断地加强防御,不仅修建了大量的防御设施,还配备了强大的防御火力,而这些装备设施都在1944年苏军的大反攻中化为灰烬。
更多资讯请关注岛主说事,喜欢本文的读者请点赞、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
精彩推荐:二战海狮行动,英军为何以少胜多赢得胜利?坚决抵抗民心所向
二战阿拉曼战役,为何说隆美尔战术上是巨人,战略上是矮子
二战德军闪击苏联,为何使用三路出击战术,一路进攻输得更快
二战海狮计划,曼施坦因为何反对取消登陆行动,机会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