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一部经历了无数的辉煌与衰落、伸展与收缩的史诗般的国土大幕,一次又一次地将俄罗斯的命运与世界的命运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在沙皇的衰落背景下,横跨欧亚的巨兽般的俄罗斯帝国也随之而起,最终在苏联的崩溃中,经历了从北极熊般的强大到一一一的萎缩,曾经的这一片辽阔的祖国也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悄悄的放手了500多万平方公里的边缘领土,如1867年就贱卖给了美国的阿拉斯加,又如1991年苏联的解体时散落的14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土也都由俄罗斯一一一的收回了。
可偏偏对克里米亚这个仅2.6万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俄罗斯却寸土不让。2014年,俄军闪电控制克里米亚,顶着西方制裁强行公投吞并,甚至不惜与乌克兰兵戎相见。这背后,是一场跨越三个世纪的执念。
随手撕开一张地图,眼前的克里米亚就一下子变得活灵活现了:这里的山河都似乎有了自己的生命,彼此的关系也都明明白白的了。
就如一座永远的海上军港一样,黑海与亚速海的天然分水岭——刻赤海峡的咽喉便被这座“永不沉没”的“航母”牢牢地卡在了这里。作为俄罗斯黑海舰队的唯一一个不受季节的影响的天然的深水的港口,塞瓦斯托波尔的港口就如同黑海的“王牌”一样,始终为俄罗斯的海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舰队从此处出发,半小时可抵乌克兰腹地,一小时控制黑海,穿过土耳其海峡便能直插地中海,威胁中东与南欧。
失去克里米亚,俄罗斯黑海舰队将无家可归。南下通道被锁死,能源运输线受制于人,相当于被掐住咽喉。相比之下,阿拉斯加虽大却远隔重洋,中亚草原虽广却深处内陆。克里米亚,是命门所在。
俄罗斯人对克里米亚的情感,刻在战争的伤疤里。1783年,叶卡捷琳娜二世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下此地,黑海舰队从此成为帝国利刃。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塞瓦斯托波尔守军血战11个月,虽败犹荣;二战时德军围攻250天,苏联红军以惨烈牺牲换回“英雄城市”称号。这些故事被写进教科书,成了俄罗斯人的精神图腾。
就连赫鲁晓夫1954年将克里米亚“赠送”给乌克兰的旧事,也被俄罗斯人视作历史玩笑——当时俄乌同属苏联,谁料37年后苏联解体,克里米亚竟成了“外国领土”。当地60%人口是俄罗斯族,俄语通行,文化同源,回归呼声从未断绝。
苏联解体后,北约五轮东扩,直逼俄罗斯边境。2014年乌克兰“颜色革命”后,亲西方政权上台,甚至推动加入北约。对俄罗斯而言,若乌克兰倒向北约,导弹7分钟便可覆盖莫斯科,黑海将彻底沦为西方内湖。
克里米亚成了俄罗斯反击的支点。2014年出兵,表面是维护俄裔权益,实则是用枪口划下红线:黑海势力范围,不容染指。此后克里米亚大桥通车、S-400导弹部署,俄罗斯用行动宣告:这一步,绝不后退。
能源命脉与战略野望
克里米亚的价值不止于军事。黑海海底蕴藏约2万亿立方米天然气、4.3亿吨石油资源,曾是乌克兰与壳牌、埃尼等公司合作开发的热点。俄罗斯夺取克里米亚,不仅掐灭了乌克兰的“能源独立梦”,更巩固了自身对欧洲能源命脉的掌控。
与此同时,俄罗斯借克里米亚控制黑海能源通道,已建成的“蓝溪”管道和筹划中的“南溪”管线在此交汇,避开乌克兰直通欧洲。能源牌加军事牌,克里米亚成了俄罗斯与西方博弈的筹码。
吞并克里米亚的代价显而易见。西方制裁导致俄罗斯2015年经济衰退3.7%,卢布贬值,科技封锁接踵而至。乌克兰切断北克里米亚运河水源,半岛农业濒临崩溃;旅游业因制裁缩水,当地经济一度僵滞。
但普京政府始终坚称:这是“国家利益底线”。克里米亚的民族情感、战略地位、历史尊严,远非经济账可衡量。正如俄罗斯人常说的:“领土可以放弃,但灵魂不能出卖。”
纵观三百年,克里米亚之于俄罗斯,早已超脱地理意义。它是黑海野心的支点,民族尊严的象征,更是与西方对抗的前沿堡垒。那些被轻易放弃的500万平方公里,是遥远的边疆或文化的异域,而克里米亚,是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