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雪冰城又创造历史了。
就在最近,蜜雪冰城正式在港交所主板闪亮登场,以“蜜雪集团”之名,开启了新的资本征程。
投资者的热情简直如潮水般汹涌,香港公开发售的853万股,竟然引来了5258.21倍的认购狂潮;国际发售的852.99万股,也有35.23倍的热烈追捧,刷新了港股的认购纪录。
发行价定格在202.50港元每股,而上市之后,蜜雪集团的股价更是暴涨43.2%,首日收290港元每股,市值高达1093亿港元。这市值,比古茗、茶百道、奈雪的茶三家市值加起来还要高。
虽然截止发稿股价开始下降,但许多幸运中签的投资者,肯定是乐开了花,打新一手就能赚近6000元,这相当于1000杯蜜雪冰城的奶茶啊!而背后的河南兄弟张红超和张红甫,凭借着超过75%的持股比例,一跃成为河南的新富豪家族,身价超过800亿港元。不过根据公开信息,两人并未出现在敲钟现场,可能担心过于高调反而适得其反。
蜜雪冰城创始人张红超(左)、张红甫(右)
那么,蜜雪冰城究竟是如何创造这一神话的呢?
蜜雪冰城的法宝:靠供应链打破之前的扩张谜题
蜜雪冰城的股票遭到疯抢,首先是靠着它强劲的业绩和光明的增长前景。
这家全球现制饮品门店数量最多的企业,到2024年底已经有了4.64万家门店,遍布中国及海外11个国家,规模上直接把星巴克和麦当劳都甩在了后面。
说到赚钱能力,蜜雪冰城那也是不含糊。从2021年到2023年,营收从103.51亿元一路涨到203.0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9.6%,这增速远超许多同行。
净利润也从19.10亿元攀升到了31.37亿元。到了2024年前三季度,营收已经达到了186.60亿元,净利润更是超过了2023年一整年。
再看看现制饮品这个市场,消费量还在持续上涨,天花板很高。
根据灼识咨询的数据,2023年,中国和东南亚的现制饮品消费量在总饮水量里的占比还不到2%,跟美国、欧盟、英国、日本这些发达市场平均17%以上的占比比起来,差距大了去了。
在茶饮这个门槛不高的行业里,蜜雪冰城就像是从“死人堆”里杀出来的最大赢家。它的强项就在于供应链。
蜜雪从2012年开始建设第一家工厂,到现在已经有了五大生产基地,年产能约165万吨,还是中国现制茶饮里最早设中央工厂的。
靠着自建的生产基地和全球化采购网络,蜜雪冰城把原材料成本压到了行业平均水平的80%~90%。毛利率也从2022年的28.3%提升到了2024年的32.4%。
根据灼识咨询的报告,蜜雪冰城现在拥有中国现制饮品行业内最大规模的完整端到端供应链体系,给加盟商的饮品食材超过60%都是自产的,核心饮品食材更是100%自产。
再来说说物流。从2014年开始,蜜雪冰城就建起了自己的仓储,现在据说已经实现了90%的县级12小时配送覆盖。
供应链铺好了,蜜雪冰城就开始疯狂开店,把规模提到了新的高度,形成了规模优势。而且,蜜雪冰城不靠收加盟费赚钱,主要是靠向加盟商销售原材料和设备(占总营收的97%),带着大家一起发财。
最终,供应链优势和规模优势又转化成了蜜雪冰城的成本优势,让它物美价廉的形象深入人心,形成了强大的品牌认知度和下沉市场渗透力。就像提到百事可乐就想到可乐,提到肯德基、麦当劳就想到汉堡一样,提到蜜雪冰城,大家就会想到冰激凌、柠檬水、珍珠奶茶。
在6元以下的市场里,蜜雪冰城几乎是没有对手的。
本质上,蜜雪冰城蜜是一家以生产为核心的茶饮企业,其业务的核心基石在于自建的工厂与仓储物流体系,而在这第一层基础上,第二层构建则是其遍布全国的超4.5万家加盟店和直营店网络。
蜜雪冰城解决了原先加盟扩张与产品品控之间的矛盾,平衡了各方利益,才迎来了高速发展与高速赚钱。
再加上创始人两兄弟那农民出身和草根背景,为品牌增添了几分励志色彩,使得市场对蜜雪冰城的认可度极高。
总体来看,港股市场对新茶饮股票这几年一直都不太看好,已经成功上市的几家茶饮料公司,也都是上市即巅峰。奈雪的茶、茶百道这些例子都摆在眼前。
而蜜雪与古茗、喜茶、茶百道乃至霸王茶姬等品牌所遵循的经营逻辑存在差异,也正是蜜雪冰城能够备受市场青睐的根本原因所在。蜜雪的成功上市对其他茶饮品牌是好是坏还不好说,但可能会让一些投资人开始重新审视“代加工+收加盟费+社媒投放拉销量”的茶饮故事。
时也命也,FINI制度与券商为蜜雪冰城再度加码
当然,说到蜜雪冰城股价的疯抢现象,除了其自身实力过硬,运气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IPO认购阶段,蜜雪冰城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吸金能力,融资认购倍数高达5258.21倍,认购金额直接突破了1.77万亿港元的大关,这个数字比2021年快手的认购纪录还要高出不少,不过,蜜雪冰城并没有成为港股新股中的“冻资王”,为何?
其实,这和香港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有着不小的关系。
2023年11月,香港推行了FINI制度,这个新规定让券商们有了更多的操作空间。以前,一个身份证可以注册多个券商账户打新,投资者需在申购时全额预付资金,导致热门新股冻结巨额资金(如快手曾冻结1.2万亿港元),引发市场流动性紧张和拆借利率波动;现在,一个身份证只能用一个账户打新,防止多账户重复打新,而发行人仅在股份分派后向券商们收取实际认购资金,未中签资金更快退回,大幅减少冻结金额,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这样一来,资金占用成本就大大降低了。
券商们一看,需要有好政策来吸引客户唯一的打新账户,所以用提供杠杆资金的方式来吸引客户。
譬如,富途证券、华泰涨乐通这些券商为了争夺客户,对热门新股如蜜雪冰城那是各种优惠、各种高杠杆,简直就是“赔本赚吆喝”。
比如,富途证券对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开放了200倍的银行融资杠杆,这意味着,如果你手头有1万元的本金,通过富途证券的杠杆服务,你可以获得高达200万元的资金来参与新股申购,大大增加了你中签的概率和收益。
而华泰涨乐通线上100倍杠杆,线下更是敢给到200倍,也就是说,如果你在华泰涨乐通开户并符合条件,你同样可以用少量的本金撬动巨大的资金来参与新股申购。
这样一来,部分投资者们在新股申购中就能享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更高的中签率,而券商们则通过提供这些服务来吸引和留住客户,实现长期的盈利。这种“赔本赚吆喝”的策略,哪怕一时半会儿赚不到钱,甚至得赔点儿本,但只要能把客户吸引过来,那就是长期的生意。
虽然港股市场最近整体情绪还不错,但优质资产确实不多,蜜雪冰城作为行业龙头,自然就成了投资者和券商眼中的香饽饽。
更何况,蜜雪冰城还引入了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美团等5家基石投资者,合计认购了2亿美元,占全球发售股份的45%。这些头部机构的参与,无疑给市场传递了信心,散户们也跟着纷纷跟投。
还好蜜雪上市没有破发,如果破发,之前的高杠杆资金可能引发连锁债务风险。
另外,基石投资者所占比例的偏高也带来了一项挑战:在为期3至6个月的锁定期内,这些股票无法自由流通。这一安排虽有利于股价的稳定,避免了即时抛售可能引发的市场动荡,即开盘即大量卖出导致的股价暴跌。但另一方面,这也埋下了一个风险点——锁定期结束后,若基石投资者选择抛售,届时蜜雪冰城的股价能否维持其稳定性,便成为了一个未知数。
增速放缓,蜜雪并不是没有隐患
新茶饮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头部品牌都在用低价策略和快速扩张来抢占市场份额,蜜雪冰城虽然也在努力,但增长速度已经开始放缓。
门店扩张速度从2021年和2022年的50%和45%,降到了2023年的30%,2024年前三季度更是只有25%。门店增速放缓,公司营收也跟着减速,去年前三季度营收增长21%,这个速度虽然不错,但已经算不上高增长了。
而且,蜜雪冰城的商业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99%的门店都是加盟模式,依赖加盟商扩张虽然快,但加盟商之间的竞争也不可避免,闭店率逐年攀升就是个问题。
2021年到2024年前三季度,蜜雪冰城关店数量分别为557家、696家、1307家和1298家,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
如果加盟商的生存空间缩减,那蜜雪冰城的规模天花板可就要受到一定质疑了。
因此,蜜雪需要寻找新战场。据近期更新的招股书,截至2024年9月30日,蜜雪冰城海外门店达4800家,覆盖海外11个国家,包括印尼、越南在内的东南亚市场,相比2023年同期(近4000家)。根据其公布的计划称,到2028年蜜雪要在日本开设1000家门店。
总的来说,蜜雪冰城股票被抢购一空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供应链优势、规模优势、强劲业绩提供了基本面支撑,而港股打新制度与高杠杆也提供了技术面支撑。
未来一段时间,蜜雪冰城也有可能面临高开低走的命运,资金过热的追捧背后隐藏着一定的风险,后续蜜雪如果要继续高速发展,还需要讲出新的产品故事或者出海故事。
参考资料:
1、《圆梦上市 蜜雪冰城搅动茶饮资本江湖》北京商报
2、《蜜雪冰城在港上市,开盘市值突破987亿港元》澎湃新闻
3、《蜜雪冰城正式上市:做“卖水的生意”,一年终端零售额583亿元》FBIF食品饮料创新
点击「推荐❤」,锦鲤附身!
欢迎加入首席参与发起的沙龙活动,详情可见VX号:chreview ,加入后,首席赠送两本中外人物历史书籍以示感谢!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