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阵图是由周围八个中阵及核心中阵编成的集团大方阵的作战阵式图,是诸葛亮对冷兵器战法的一大创造。
蜀国北伐魏国前,刘备集团曾以相当的时间,在长江中游地区作战。到了北伐战争中,面对的敌情和地形,发生较大的变化。作战对象由以东吴的水、步兵为主,转变为以魏国的步、骑兵为主;作战地形由江河及水网地形,转变为山地高原地地形;作战行动由水战、水陆联合作战转变为山地战。为了适应敌情、地形的转变,适应蜀军的实际情况,诸葛亮在主持军国大政并取得作战经验以后以其擅长的巧妙思维“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将列阵作战的方法压缩在图形中,如画在帛上、纸上或者用砂石等物形象地布设在地上表示,就制成了阵图。八阵图,是诸葛亮关于其八阵的阵图,具有表达其八阵法信息的功能。
八阵图是从古代八阵发展起来的。诸葛亮前,已有八阵。孙子八阵有“苹车之阵”,利用“对敌自蔽隐之车”,构成防御阵式。孙子八阵的阵图,著录在《汉书·艺文志》中。孙子百余年后,有《孙膑兵法》的《八阵》篇。到东汉,作战和训练中普遍使用八阵。车骑将军窦宪“勒以八阵”,大破匈奴北单于。而且根据汉制,五营士每年十月讲武,“为八阵进退,“兵、官皆肆六十四阵”,称为“乘之”。到了东汉末年战乱年代,乘之更为流行,成为“士民素习的项目。
诸葛亮改造了古八阵。针对蜀军步兵比例高、弩兵战斗力强的实际,综合使用步、弩、骑车,以矛、戟、刀斧、弓弩、彭排等兵器列阵作战。陈寿说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使用了“推演”一词。其后,晋太傅掾李兴说:“推子八阵,不在孙吴”。两人距诸葛亮不久,证明当时人公认,八阵图除具有古八阵的一般特点外,又带有孙子、吴起所无的创新内容。
对于八阵图,诸葛亮较为满意,自称“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当时的人们也极为推崇八阵图。蜀军在北伐前线退走后,司马懿巡视其遗留下来的营垒、处所时说:“天下奇才也!可以说费不绝口。
八阵图在中国阵法史上,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吸取前人八阵的优点,是八阵的集大成者,达到中国冷兵器时代集团方阵的一个高峰。后人对它的评价极高。明人王鸣鹤在《登坛必究》中说:“孔明八阵制度之妙,于斯为极。后世凡言阵法者必宗之,“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斯于阵也几矣。
八阵图的影响,较为深远。蜀亡以后,它获得有限制的传播。司马昭迅速指派亲信之臣陈缌学习接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标帜之制”。晋初,掌握八阵图的将领较多,连马隆那样的小将,也能用它作战,取得孤军深入、以寡击众作战的胜利。但是清汪宗沂认为,由于司马氏把它视为秘笈,史官不敢著录,陈寿编《诸葛亮集》,也不载八阵图。八阵图后来随晋室南渡,流入东晋,然而偏安江南的东晋,对八阵图却生疏起来,以致绝大部分将领对它已如陌路之人。桓温伐蜀途中,见到鱼腹八阵图遗迹,称其为常山蛇势,而文武皆莫能识之。
在东晋,受迫害的刁雍出逃到北朝,带去了八阵图的秘密,并针对柔然犯塞,建议采用八阵图,为平地御敌之法。这样,能够运用八阵图的,反到是东晋的敌国北朝。此后八阵图在北方传至隋,有“韩擒虎深明其法”,传授给外甥、唐将李靖。八阵图还流布到海外,日本天平宝字四年(公元760年,唐代宗上元元年),留唐学者吉备真备在日本太宰府讲授八阵图。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反常现象:最早垄断八阵图秘密的,反而陌生起来;起初不占有的,却使它落地生根。其所以反常的秘密,只要观察一下战史,是不难揭开的诸葛亮、陈勰、马隆、刁雍,所有运用八阵图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运用八阵图时,所在地形属于高原、山地、平原、草原。显然,八阵图适用于北方的地形,不适用于东晋所在南方的江河水网地带。地形不合,无法使用,久不使用,遂致遗忘。这就是东晋统治者初则垄断,继而淡忘八阵图的根本原因。
上一篇:这场火灾为何持续14小时之久?
下一篇:郑钦文不敌萨巴伦卡 无缘晋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