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下午,夏坚勇“宋史三部曲”在南大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江苏省作协党组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常务副主席郑焱;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译林出版社副社长陆志宙、《扬子江文学评论》副主编何同彬等及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郑焱为本次研讨会致辞,他表示在夏坚勇五十年笔耕不辍的创作岁月中,他不断探索,以文学力量激发了我们对于现实的深度思考。夏坚勇的“宋史三部曲”分别为《绍兴十二年》《庆历四年秋》《东京梦寻录》,这是集夏坚勇文学功底和历史洞见为一体的三部作品,“宋史三部曲将历史研究的严谨与文学创作的自由相结合,不仅是对宋代历史的再现,更是对当下社会的思考,在如何诠释和传承时代精神、如何实现文学可读性与艺术性同一上,夏坚勇交出了一份完美答卷。”
葛庆勇向与会专家学者介绍了“宋史三部曲”的出版情况并对这三本书的历史性、文学性表示了赞赏和肯定。专家学者们以宋朝的文学表达为侧重点展开了学术讨论。
吴义勤认为夏坚勇的三部去曲给他留下了三方面的印象,第一是历史还原能力,第二是强烈的主体在场性,第三是对散文艺术文体方面的探索性和启示。“在历史叙事上,他体现了独道的功力,就是对于历史的挖掘和研究,同时又有小说写法的补充,这也使得这三本书都非常的好看,文体活泼,语言漂亮,很有个性。”
阎晶明评价夏坚勇的作品为“历史大散文”,历史散文的分寸、态度、姿态很难拿捏,读者对之的态度是相当严苛的,“我觉得夏坚勇的这种历史散文被大家高度认可,应该说他是做到了诗与史的结合,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去认真分析。”
宋朝是这些年来文学艺术创作的热点历史时期,李舫认为“宋史三部曲”是对宋朝大历史很好的一个总结,“夏老师最重要的一个成就是大历史观,再一个是他的价值观,也就是历史文学创造的价值观,第三是在他的三部曲中塑造了他自己的大伦理观,这一点非常难得。”
王尧围绕着“大历史散文”文体展开讨论,“ 如果我们把历史的散文也看成是散文的话,散文能不能搞虚构?我们当然认为散文是不能搞虚构,特别是历史散文。但是想象与争执是不冲突的,特定的情境出发,对某些细节、心理东西做想象的,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点夏老师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既是史,也是诗,想象在里面起了特别大的作用。”
范培松也谈及了“想象”,“照理来说写历史非常拒绝想象,但夏坚勇的宋史三部曲,读者最喜欢的就是他的想象。”并提出反封建帝制是这三本书共同的魂。郜元宝也赞同其他学者对于历史散文的看法,“我觉得历史大散文,或者是另一种形式的历史书写,首先你不必在大是大非上,基本的史实上跟历史学家一样去求真。所以刚才很多发言的人都说夏老师实际上是一个历史学家,在历史学家的基础上金溪你给历史散文化的写作。”接下来,黄发有、贺仲明、张学昕、何平、张光芒、何同彬等学者也分享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本书作者夏坚勇回忆了这三本书写作出版的往事,研讨会上专家们的发言也给了他很多启发,“历史虚构问题,我认为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比如《东京梦寻录》一开始的宴会,这场宴会是真实的,发生的事而是真实的,但宴会上了什么菜,喝的什么酒,这就是半真半假的。”
“文学是一个维护尊严的铠甲,让我可以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用看任何人脸色。”夏坚勇表示,“ 有时候自己在写作的时候,一个人一支笔有一种浩浩荡荡的感觉。将来我还会继续写下去。”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图片由《钟山》提供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