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中,新四军第一师声名显赫,尤其是师长粟裕,更是在战后成为开国第一大将,威名远扬。但与粟裕并肩作战的第一师政委,却鲜有人知。那么,这个政委是谁?又为何在后来一直默默无闻呢?
1941年初,皖南事变发生后,新四军被迫进行重组。此时,在苏中地区坚持抗战的苏北指挥部及其所属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粟裕出任师长。这位湖南会同人,少年投身革命,历经枪林弹雨,最终成为开国上将中的佼佼者。而与粟裕搭档出任政委的,是他的同乡——刘炎,湖南桃源人。
桃源县位于湘西北,是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红军时期,这里便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据统计,仅红军初期,桃源便有四千余名热血青年参加了革命,但许多人未能亲眼见证新中国的诞生,刘炎也是其中之一。
刘炎出生于1904年,比粟裕年长三岁。他出身贫寒,家中田地稀少,父母靠种地为生,一年到头勉强糊口。与粟裕家中百余亩田产、生活较为宽裕相比,刘炎自小便尝尽了生活的艰辛。因家境拮据,他小学毕业后便辍学在家,帮父母干农活,生活充满了劳累与困苦。
1926年,北伐风雷席卷湘西,桃源也迎来了革命的曙光。共产党员管于庆、李璨、肖洪贵等人深入乡村,广泛宣传革命思想,组织农民协会,号召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刘炎积极投身其中,成为农会骨干。农民运动让刘炎看到了改天换地的希望,也坚定了他投身革命的决心。
同年秋,北伐军击败湖南军阀赵恒惕,占领桃源,并在当地征兵。刘炎参军入伍,被分配到卢德铭领导的警卫团,担任副班长。当时,粟裕也在北伐军中,在叶挺领导的教导大队担任学员班长。两位未来的战友,此时已各自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7年8月,粟裕随叶挺部参加了南昌起义,担任警卫班班长;不久,刘炎随卢德铭参加了秋收起义,并在三湾改编中任第一师第一团副班长、后升任连党代表。改编后,他随毛泽东进驻井冈山,参与开辟革命根据地。粟裕则在湘南起义后,于1928年春随朱德、陈毅部队上井冈山。
在红军时期,两人虽同在红一方面军麾下,但各自分属不同部队,交集并不频繁。粟裕曾任红七军团参谋长,而刘炎则历任红一军团民运工作部部长等职务。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粟裕随红七军团突围作战,后并入方志敏的部队组建红十军团,继续坚持游击战争。刘炎则随主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最终到达陕北。
在陕北,刘炎进入红军大学深造,学习军事与政治理论,进一步夯实了自身素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因新四军初建,南方干部极度短缺,延安选派大批干部南下支援,刘炎也奉命前往,成为新四军第一支队政治部主任。当时,粟裕任第二支队副司令,两人虽在不同单位,但已步步接近。
刘炎随第一支队司令陈毅挺进茅山地区,采用灵活机动的伏击战术,打出了新四军的威名。通过与地方抗日武装的统战工作,他促成纪振刚、巫恒通等地方武装归顺,极大扩充了新四军力量,成功创建了茅山抗日根据地。
1939年底,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陈毅出任指挥,粟裕为副指挥,刘炎担任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任副主任。此后,刘炎与粟裕开始密切合作,配合默契,成为战场上的黄金搭档。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整旗鼓,粟裕出任第一师师长,刘炎担任师政委,继续并肩作战。
在苏中地区,第一师以灵活机动的战术多次挫败日伪军,打出了新四军的赫赫声威。然而,战争的艰苦和超负荷的工作使刘炎积劳成疾。1942年春,他重病倒下。粟裕非常关心老战友,秘密安排将刘炎送往上海治疗。遗憾的是,不久护送刘炎的工作人员遭到捕获,形势险恶。刘炎与妻子陈模凭借机智脱险,在潘汉年的安排下秘密转移至苏州,继续接受治疗。
康复未久,刘炎便坚决要求归队,重回工作岗位。抗战胜利后,随着国共矛盾激化,刘炎随第一师辗转苏中、苏北,后又挺进山东。长途跋涉与艰苦作战,使他旧疾复发。粟裕再次安排专人护送他到临沂后方医院,但这一次,刘炎终因病情恶化,医治无效,于1946年11月病逝,年仅42岁。
刘炎一生戎马倥偬,从秋收起义走来,历经井冈山斗争、长征磨难、抗日烽火、解放战争初期浴血奋战,始终坚定地走在革命最前列。他在红军时期已是师级干部,新四军中更是重要领导人之一。倘若不是英年早逝,1955年授衔时,他极有可能被授予上将军衔,成为共和国将星中又一颗熠熠闪耀的名字。
在烽烟四起的岁月里,多少英雄未及高飞,便早早折翼于战火与病魔之间,刘炎,便是其中令人扼腕的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