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讲,《雍正王朝》不是正史,更像是一部野史,当然,野史也并非全是捏造,其中也有真实的一部分。《雍正王朝》里太子胤礽被废,在历史上确有其事,但是,影视剧中为了烘托被废的“合理性”,将胤礽写成了一个死有余辜的人,其实,历史上的太子没有这么不堪
《王朝》中康熙首次废了太子之后没多久,就恢复了太子的职位,这是为何?三个原因
第一:太子之位,国之根本!
历史上不管哪个朝代,太子就是储君,一旦确立,除非有特别大的变故,否则,那个皇位就是太子的,哪怕他再昏庸,哪怕有比他更有能力的皇子存在,他也会在争议中登上君临天下的宝座胤礽从小就被立为太子,在所有人眼里他就是未来的皇上,因此,从小开始,他的身边就会聚拢大批的“太子党”。这些人为了自己将来的仕途,在辅佐太子中也会不遗余力,久而久之,这股势力会越来越大。康熙知道这种存在吗?肯定知道,因为从侧立太子开始,他就必须为太子培养足够的力量,只有这样,在将来权利交替的过程中才能顺利交接,不至于重演“玄武门之变”那样的剧情
第二:形势所迫
为何说形势所迫?看看太子被废前后的一系列动静就明白八阿哥聪明一世,为了迫使康熙废了太子,不惜用“诱供”的手段来取得证据。当图理琛无意中将这事禀告给康熙后,康熙说了四个字----其心可诛!
在心知太子无能的情况下,康熙能说出这种话,不仅是对太子的维护,更是对皇权维护
再看另外一种对比,张廷玉拿到太子的罪状时,冒死直接烧了,然后跪地说“臣不知有此事”;而佟国维一群大臣,在假道士出现后,尤其在康熙说出“迷信也能代表一些民意”,之后,误以为康熙认可了八阿哥,于是,几百人联名推荐八阿哥。几百名官员的规模,完全可以动摇江山社稷,康熙隐隐看到了废太子后的明争暗斗,再加上凌普带兵包围热河山庄时众皇子都表现出对权力的觊觎,为了不让这种不利局面蔓延,康熙只好选择重立太子这条路来打消众人的野心。
试想,胤礽当了30年的太子,已经有了足够大的势力,如果连他都无法服众,突然间换立其他任何人都可能让情况变得更糟
第三点:私心
胤礽的母亲是康熙最爱的皇后,胤礽也就是名正言顺的嫡子身份,也正因如此,他才被立为太子。胤礽的母亲去世后,康熙心里始终伤感,所以,将这份感情寄托在了胤礽身上,只可惜,胤礽最终还是让他失望了
与其说康熙复立太子,倒不如说这是他无奈的选择,因为他从“废太子”前后看到了超乎预料的动荡,看到所有人对皇位的虎视眈眈,他不知道暗中还有多少这样的势力存在,这种局面肯定不利于政局的稳定,而且,他也希望通过此事,太子能有所醒悟,明白他的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