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功高震主的武将往往遭到主君的猜忌,历代君臣之间能够和谐相处的并不多。武将们在征战四方、立下赫赫战功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官场权谋和君臣关系的微妙平衡,这也成为他们被猜忌的根源之一。
在清朝雍正年间,岳飞的后人岳钟琪便是这样一位颇具争议的武将。岳钟琪曾在多次战斗中屡立战功,但最终却遭到了雍正的严厉判决——斩刑。然而,命运多舛的他最终却被改判为“斩监候”。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呢?
岳钟琪是岳飞的二十一世孙。小时候,他便显得与众不同,和其他小孩子不同,岳钟琪总是静静地用石头布阵,推演战争的局面,仿佛在与大自然的规律较量。他的游戏并非随意消遣,而是有着严密的章法和规矩。或许是受家族影响,他从小便深受兵法的熏陶,渐渐地爱上了战争的艺术。
在康熙五十六年,准噶尔汗国与沙俄勾结,出兵侵扰青藏。康熙得知消息后震怒,命令十四阿哥胤禵亲自督战。岳钟琪在此次战争中采取了灵活多变的策略,既有招抚,又有雷霆手段,迅速斩杀不愿归顺的叛乱首领。他甚至不等新的命令到来,便趁着士气高涨,带领清军一路攻城略地,最终使当地人纷纷投降。仅仅两个月,他就带领清军深入藏区二千多里,为大清拓展了十四万平方公里的疆域。此举深得胤禵的喜爱,并获得了康熙的高度重视。
康熙六十年,青海地区爆发少数民族叛乱,岳钟琪奉命征讨。他通过巧妙的离间手段,速战速决,仅用了七十多天便攻克了十九座寨堡,擒获了二十二名叛军首领,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此战后,年羹尧对岳钟琪大加赞赏,这也使得雍正开始对岳钟琪产生了兴趣,甚至将其封为太子太保,并授予“五爪龙袍”。短短几年间,岳钟琪的声势如日中天,成为朝中最为瞩目的战将之一。
然而,随着年羹尧因权势过重招致雍正的愤怒,被以九十二条大罪赐死,岳钟琪也随之进入了更为敏感的政治局面。雍正虽然开始欣赏岳钟琪的才能,但岳钟琪和胤禵的深厚关系,也让他心中产生了疑虑。岳钟琪,作为岳飞的后人,本就深得许多满清贵族的忌惮。岳飞当年抗金时与满洲的女真族有着深仇大恨,这让岳钟琪的身世更加复杂,充满了不安定因素。
在岳钟琪担任川陕总督期间,曾发生过一起风波。一个疯子公开宣称岳钟琪将来会以岳飞之名驱逐鞑虏、为汉人复国。虽然岳钟琪及时将此人送至雍正面前,并且雍正对这件事作出了强硬处置,但在雍正心中,对岳钟琪的疑虑并未消散。
没过多久,岳钟琪再次陷入困境。当一位反清复明的秀才以岳飞名义劝说岳钟琪起兵时,雍正虽然表面上给予岳钟琪安慰并杀掉了该人,但心中对岳钟琪的猜忌却愈发加重。若非大清境内四起叛乱,雍正的多疑个性可能早已让他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
到了雍正七年,准噶尔再次对大清边境发起进攻。在这次战役中,岳钟琪陷入叛军的诈降计谋,导致大清军队损失惨重。六万清军折损过半,七位满清贵族战死沙场。岳钟琪的战败让雍正心生疑虑,认为他可能故意消耗大清的军力。
朝廷上下开始风向剧变,越来越多的弹劾岳钟琪的奏折不断上报。最终,雍正在雍正十年决定将岳钟琪押回京城,由兵部审理。兵部经过两年的调查,最终判定岳钟琪“斩刑”。然而,雍正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决定将其判为“斩监候”,即暂时软禁而非立即处死。
为何如此?一方面,岳钟琪如同韩信那般,凭借自己的功勋和军心的稳固地位,如果轻易处决,势必会引发士兵们的强烈反应,甚至可能导致更大的政变;另一方面,岳钟琪虽有与胤禵的深厚关系,但他从未结党营私,始终对清廷忠心耿耿,亦未有背叛之举,雍正出于理智考虑,最终未对其下杀手。
岳钟琪虽然身为汉人,但他的家世和军事能力,使他成为了清朝汉族与满洲之间的桥梁,影响力巨大。雍正虽然有疑虑,但最终还是无法对他动杀心,这也揭示了帝王权术的微妙与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