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1955年9月27日,中南海怀仁堂里军乐嘹亮,新中国首次将帅授衔仪式正在举行。
当粟裕、徐海东、黄克诚等十位将领被授予大将军衔时,台下不少老同志都感慨万千,最初上报的候选人名单里,可是足足有15个名字!除了实授的十人,还有五位战功赫赫的将领与大将军衔擦肩而过。
萧克:红军时期就当上方面军副总指挥的"老资格"
要说资历,萧克堪称"开挂"。南昌起义时他就是连指导员,跟着叶挺打响第一枪。
井冈山时期当过红四军纵队司令,1934年更直接升任红六军团军团长。这还不算完,红二、六军团会师后组成红二方面军,27岁的萧克当上副总指挥,总指挥可是大名鼎鼎的贺龙元帅!
抗战时期萧克也没闲着,先当120师副师长,后来独当一面创建冀热察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他在华北军大当副校长,1949年又空降四野当参谋长。按说这履历够硬气,可1955年只评了上将。
有人说是解放战争时期没当上兵团司令,也有人猜是1936年红二、四方面军会师时和张国焘走得近。不过萧克自己看得开:"授衔就是个形式,党的工作哪分高低?"
张宗逊:秋收起义走出来的"井冈山老人"
张宗逊的革命资历能追溯到1927年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当上了连长。
这位黄埔五期生打仗不要命,长征时当红四师师长,娄山关战役带着部队猛冲,结果腿上挨了四枪。伤还没好利索,又拄着拐杖指挥直罗镇战役。
抗战时期张宗逊当上358旅旅长,带着部队在冀中打鬼子。解放战争更不得了,从晋绥野战军副司令员一路干到一野副司令员,彭德怀的得力助手。
1955年评衔时,有人拿他解放战争后期没当上兵团司令说事,结果老将军哈哈一笑:"比起牺牲的战友,能活着看到新中国就知足了!"
宋任穷:从井冈山文书到二野政委的"多面手"
宋任穷的革命生涯堪称传奇。秋收起义后跟着毛泽东上井冈山,三湾改编时当连队文书。
别看是文职,打起仗来也不含糊,长征中当干部团政委,和陈赓搭档带着这支"红军大学"杀出重围。
抗战时期宋任穷在冀南打游击,带着部队在敌后搞出"人山战术"。解放战争更厉害,先当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后来给刘伯承当二野副政委。
1955年评衔时,他正担任总干部部副部长,主管授衔工作。有人开玩笑:"老宋这是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结果他主动要求低授,最后只评了上将。
王震:南泥湾开荒的"王胡子"将军
王震的大胡子在八路军里可是标志性符号。1934年当红六军团政委,和萧克搭档西征。
抗战时期更出名,带着359旅在南泥湾搞大生产,硬是把荒地变成"陕北好江南"。毛泽东夸他:"王震将军,种地也是把好手!"
解放战争时王震又显本事,当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带着部队在中原突围。后来当一野一兵团司令员,带着部队解放新疆。
1955年评衔时,有人拿他解放战争后期没当上兵团司令说事,可人家压根不在乎:"评不评大将,该干的活一样干!"
周纯全:红四方面军走出的"特殊代表"
周纯全的名字现在听着陌生,当年可是红四方面军的大人物。鄂豫皖时期当过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后来更当上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
1935年沙窝会议,在张国焘力主下,28岁的周纯全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毛泽东、周恩来并列。
西路军失败后,周纯全被派到抗大当副校长。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搞后勤,当四野后勤部长。1955年评衔时,有人拿他抗战时期没在一线说事,可人家二话不说接受上将军衔。
后来当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照样把工作干得漂亮。
为何这五位没评上大将?
现在回头看,这五位将军落选大将各有原因:萧克是解放战争时期职务略低,张宗逊是西路军时期有波折,宋任穷是主动让贤,王震是授衔时已转地方,周纯全则是历史问题影响。
不过组织上早有考虑,1955年评衔时就定了规矩:转入地方工作的同志原则上不授衔。像谭震林、邓子恢这些老革命,同样没参与评衔。
有意思的是,这五位将军后来都担任要职:萧克当国防部副部长,张宗逊当总参军训部长,宋任穷主管原子弹研制,王震开垦新疆,周纯全抓军队监察。
1988年我军恢复军衔制时,萧克更被授予一级上将,成为全军唯一享此殊荣的将军。看来历史自有公道,该给的荣誉终究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