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决战》中的塔山阻击战,是一场极其震撼的战斗,几乎可以用“气吞山河”来形容这场惨烈的冲突。双方在塔山展开了血腥的搏斗,交战激烈,双方损失惨重。当战况汇报传到林总耳中时,他脸色凝重,眼神如铁般坚定,语气平静却透着决绝:“我不在乎伤亡的数字,我只要塔山。”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塔山在整个战役中的战略重要性,也展现了对塔山的争夺如何决定了战争的走向,凸显了这一小小村庄对于整场战役的决定性意义。
塔山,原本只是一个百户左右的小村庄,位于锦西与锦州之间。然而,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这里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它不仅紧邻北宁铁路,还是锦西至锦州的公路交通要道。如此便捷的交通,使得塔山在战争中成为了一个关键的战略节点。1948年10月,辽沈战役爆发,东北野战军团成功将驻守锦州的敌军围困,在这紧急的时刻,蒋中正紧急调动了11个师组成的东进兵团,企图救援锦州,塔山随之成为了敌我双方兵力激烈对抗的核心。
塔山阻击战,不仅是一次激烈的战斗,更是一次生死存亡的较量。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以极为有限的兵力,顽强地抵挡了敌军的多次进攻。敌军的优势显而易见,然而,纵队的战士们依然英勇抗敌,为辽沈战役的最终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这场极为惨烈的战斗中,某连队仅在短短10分钟内,就有91名战士英勇牺牲。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通讯股长张万年和他的两位电话兵竟奇迹般地全身而退,毫发无伤。
张万年,16岁便投身革命,1944年,他在南山找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毅然加入了黄县独立营2连。随着部队的扩展,他加入了北海独立营3营7连2排,并于1946年成为东北人民军第12旅36团的一员。不到一年时间,他便从一名普通战士晋升为班长,后来成为团里的警卫员。张万年的英勇事迹在团内广为传颂,尤其是他两度冒死救助团参谋长全兆瑞,这段英雄事迹成为了团里的一段佳话。
有一次,张万年和全兆瑞一起检查阵地时,遭遇了蒋军侦察兵的突袭。张万年毫不犹豫地掩护参谋长撤退,一边与敌军激烈交火,一边步步后撤,直到弹药耗尽。最终,他们逃入一处山沟,在那里偶遇我军炮班。张万年迅速指挥炮兵反击,成功迫使敌军撤退,确保了参谋长的安全。此后,张万年参与了多个重要战斗,尽管多次负伤,他依然从未选择退缩。
1948年10月10日,塔山早晨笼罩在一层薄雾之中,湿滑的泥土使得战场上的行动极为艰难。张万年所在的第4纵队12师接到命令,坚守塔山阵地,阻止敌军增援。全师迅速展开战术部署,层层下达命令。作为团里的通讯骨干,张万年负责指挥整个团的通信工作,他郑重其事地向通讯兵们宣告了决战的决心:“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他深知,战斗成败的关键就在于通信是否畅通无阻。
为了确保通信线路的畅通,张万年提前布设了16条电话线,采用了三种不同的铺设方式:一部分架设在空中,另一部分隐蔽在地面,剩余的则埋在地下,确保即便在激烈的战斗中,线路也不易被敌人摧毁。战斗打响后,张万年不断接到报告,多个电话线路在敌军炮火下被摧毁。每当线路被破坏,他便立刻派通讯兵进行修复。然而,炮火持续不断,电话线路一次次遭到摧毁。面对这种困境,张万年决定派出一个小组,冒着敌军的猛烈炮火前去修复。鲍兴仁、王振英和孙福家三人毫不畏惧,奋勇冲向断线处。尽管炮弹在他们身边炸响,硝烟弥漫,他们依然顽强地修复电话线。王振英甚至咬住断线头,冒着电流通过全身的巨大风险,依然坚持修复,确保通信畅通无阻。
塔山阻击战的战斗异常惨烈,张万年多次请求参战,但始终未能批准。直到傍晚,敌军再次发动猛烈的进攻,师长下令36团的四个连队迅速前往阵地阻击敌人。张万年再次向团长请求参战,他坚定地说:“团长,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我带电话排过去。”最终,张万年得到了批准,带领着他的电话排赶赴前线。
这一次,张万年的电话排只有三人,他们携带着野战电话机和线车,迅速在战线上布设通信线路。当他们经过9连时,敌军发现并开始猛烈开火。炮弹四起,9连的战士们伤亡惨重,仅10分钟内,9连就有91人阵亡,但张万年和他的通信兵奇迹般地安然无恙。趁着炮火稍歇,他们立即恢复通讯,确保了阵地与指挥部之间的联系。
经过六天六夜的激烈战斗,张万年和他的战友们最终成功击退敌军,歼敌6000余人,成功阻止了敌军增援。战斗结束后,张万年所在的36团荣获了“白台山英雄团”的荣誉称号。王振英因在战斗中的英勇行为,荣获主席奖章,成为我军历史上第一个通信兵英雄。张万年也因身先士卒、指挥有方,在表彰会上讲述了王振英的英勇事迹,并荣立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