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6月初,一场不动声色却影响深远的中东情报战突然浮出水面。6月7日,伊朗国家电视台发布重磅消息,伊朗情报机构成功获取了大量来自以色列的敏感战略情报,重点涉及其最机密的核设施,迪莫纳核中心。6月9日,伊朗最高国家安全委员会高调发布声明,称该情报行动“斩获巨大成果”,是伊朗“智慧隐秘战略”的阶段性胜利。尽管尚未公布确切的证据细节,但其时机极为微妙,正值美伊第六轮间接核谈判前夜,此举无疑令整个中东与西方安全圈为之一震。
据伊朗情报部长哈提卜披露,这场行动并非传统网络黑客攻击,而是伊朗特工亲自潜入以色列境内,实地接触情报源,通过海陆多段渠道,将海量文件安全运送至德黑兰国家安全分析中心,行动历时三个月,涉及上百份技术资料、影像、坐标信息及通讯数据。更令德黑兰当局引以为傲的是,该情报获取过程中未触发以色列的预警机制。哈提卜表示:“这批情报足以重构地区军事平衡,但我们更自豪的,是我们在完全隐蔽的状态下做到了这一切。”他声称,此次获取的文件覆盖面之广、技术级别之高,是伊朗情报史上“前所未有”的突破。
据伊朗媒体报道,这批资料不仅包括迪莫纳核反应堆的完整结构图、冷却系统布局、监控录像、反制措施配置,还涉及以色列空军部署方案、防空系统坐标、军工生产线细节,甚至美以之间在核防务合作方面的秘密备忘录。伊朗国防部已宣布完成初步分析,确认部分数据可直接用于精确打击模拟,并正在通过情报建模对以色列境内多个设施进行“战术重构”。这等情报价值,如果属实,无异于撕开了以色列所谓“核模糊战略”的保护层。
虽然以色列官方至今对此保持沉默,但媒体领域已掀起热烈反应。《国土报》《耶路撒冷邮报》等主流媒体普遍表示怀疑,质疑伊朗或是在进行“心理战”。以色列前情报官员阿舍·本·阿兹里声称,以色列的情报体系极为严密,不可能出现如此级别的泄露。然而另一方面,以色列安全部门5月间逮捕了两名被控为伊朗服务的本国公民,且没有澄清细节,这在事实上也未能完全打消外界对伊朗情报真实获得的合理怀疑。
伊朗此次行动的政治意图极为明显。首先,在美伊即将举行第六轮间接核谈判之际,伊朗高调宣布“掌握以色列战略底牌”,无疑是在为谈判设置新的战术压力。当前,美方在伊核问题上的立场强硬,拒绝解除对伊经济制裁,伊朗则以“非对等条件不能接受”为由进行反制。在这个背景下,伊朗此举既是对美谈判施压,也是对以色列进行战略震慑。用一场情报战,硬生生地改变了谈判桌上的气氛。
其次,此次行动还具备鲜明的威慑功能。以色列近年来多次威胁将对伊朗核设施发动先发制人打击,甚至不断通过摩萨德在伊境内展开“斩首行动”,暗杀伊朗核科学家、破坏核项目建设。2020年11月,“伊朗核计划灵魂人物”法赫里扎德被以色列远程操控无人机刺杀,震动全国。如今,伊朗以渗透行动回敬,以实际掌握迪莫纳等敏感目标的完整情报为证,等于明确向以方表态:你能杀我科学家,我能识破你核防线。核对核、情报对情报,这一战略信息等于重设了以伊之间的心理边界。
更深层的意图,是伊朗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重塑与叙事反转。长期以来,以色列在核问题上奉行“核模糊政策”,既不承认也不否认拥有核武器,始终游离于《核不扩散条约》之外,并且在美国庇护下,对伊朗核计划实施高度打压。此次伊朗公开掌握以方核资料,等于扯下“伪中立”的面具,将国际舆论重新拉回“谁才是地区核威胁”的讨论焦点。这不仅为伊朗赢得了某种国际舆论正当性,也逼迫IAEA和联合国安理会正视以色列的不受监管状态。更重要的是,此举大幅提振了伊朗国内士气。在持续多年西方经济制裁和社会压力下,德黑兰政府急需一场“胜利性事件”稳定民意。而“智破以核强敌”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叙事手段,不仅能巩固国内反以情绪,也能激发民族主义凝聚力,增强伊朗在地区斗争中的群众基础。
当前中东局势已经极为复杂,美国同时处理乌克兰战争延宕、台海压力升高、中东秩序摇摆的多重焦灼,伊朗此时打出“情报核弹”,不仅精准刺痛了以色列神经,也搅乱了美方主导的中东核谈判节奏。更重要的是,这种“非对称反制”的模式为其他地区国家提供了范例:在常规力量对比不对等的格局中,通过情报作战与灰色地带操作,同样可以掌控战略主动权。
可以预见,接下来以色列绝不会坐视不理。摩萨德极可能已展开针对伊朗情报系统的新一轮反渗透,亦或发动报复性网络攻击甚至物理袭击,试图重新夺回“情报制空权”。而在外交层面,美国或许将不得不调整对以色列的态度,防止其单方面军事冒险导致核谈崩盘。伊朗这枚“信息炸弹”,正推动一场新的中东地缘重构悄然展开。
眼下,美伊谈判尚未正式开启,冷枪已至桌前。是回归协议,还是滑向冲突,恐怕不再取决于谈判文本,而取决于下一次情报行动将刺向谁的神经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