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苏州市商务局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繁华秀美的江苏苏州,既是长三角经济重镇,也是外商在华投资最密集的城市之一。
在苏州,有一片约223平方公里的土地,“长”出了2000多家外企。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手抓招商、一手抓营商,持续厚植外资发展沃土,让外企既感到舒心,又满怀信心。
今年前5月,苏州高新区新增外资项目48个,实际使用外资3.3亿美元,同比增长16.9%。
反馈不过夜
项目配专班
盛夏时节,易商苏州新区先进制造产业园内,大货车沿着盘道开进厂房。一旁的工地上,塔吊矗立,机械运转,项目建设紧张有序。
“这是三期项目,正在赶工。我们做不动产管理,负责开辟场地,吸引外企投资。最近,跟好几家外企都谈拢了。”易商集团华东区市场部高级总监金震宇介绍。
易商集团也是外资企业,总部位于新加坡。2020年,易商集团在苏州高新区投资建设了国际化产业园区——易商苏州新区先进制造产业园。几年间,产业园已有众多外企进驻。在规划图纸上,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的多家全球知名企业名列其中。“名单一直在更新,所以用地必须及时跟上。”金震宇说,厂房越建越高,第一期还是2层,第三期已达4层。
相较盖厂房,更具考验的是把一家家外企请进来。“苏州高新区热心服务、大力帮助,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金震宇说。
2021年底,美国一家生物医药企业想在国内找地建厂。易商集团获知信息后,迅速与该企业展开协商,希望将其引入易商产业园。当双方与苏州高新区进行首次三方会议时,美资企业人员打破砂锅问到底,抛出了一系列疑难困惑,包括公司注册流程、装修报批流程、进出口政策、生物医药审批政策等。
高新区工作人员立刻行动:技术问题,联系市场监管、数据等部门的专业人员解疑释惑;政策问题,则协调招商、海关等部门予以答复。很快,各项问题的权威答复与解决方案就被整理出来,形成英文文件,当晚就发给了美资企业。
接下来的几次会议,高新区都保持了“反馈不过夜”的效率。最终,美资企业被高新区的真诚和专业打动,决定把工厂建在易商产业园。
在苏州高新区,困难有求必应,服务按需下单。曾经,一家外企进驻易商产业园后,想新建一些辅助用房。通常,从设计、申请到施工、验收,周期起码要1年。但该企业面对特殊压力,需求尤为紧迫。高新区管委会接到金震宇求助后,从各条线抽调人手,成立项目专班,开辟绿色通道,推动项目进程。在多方努力下,项目仅用时半年即建成。
政府办事高效、服务周到,让外企来得放心、待得舒心。金震宇表示:“我们的产业园不愁新伙伴加盟,会越来越热闹。”
解决急难事
协同上下游
生产车间里,全新生产线高效运转,工人们关注着屏幕上的参数变化,产品陆续打包整齐,等待被运往各地。另一边的实验室里,研发人员专注于测试、分析和检验,争分夺秒地研发新一代涂料。
“我们算是高新区的老朋友了!”斯塔尔公司大中华区及亚太区董事总经理陈兴军介绍,公司从荷兰到苏州扎根已有20多个年头,其全资子公司斯塔尔精细涂料(苏州)有限公司于2004年落户苏州高新区。起初,公司每月仅生产几十吨通用型产品。得益于中国市场的快速增长,目前每月产量1000吨以上,年产值已超10亿元。
去年,斯塔尔公司增资扩产,在高新区完成了1.8万吨技术改造项目的投运,预计将在未来创造可观的利润。说起该项目,陈兴军对其中的曲折记忆犹新。原来,当初因为人事变动,出现了交接疏漏,导致多项重要材料遗失。“如果没法补齐,就拿不下产权证,厂房选址只能另谋出路,损失难以估量。”当时陈兴军十分着急。
关键时刻,高新区伸出援手。对接企业后发现,补办证件涉及的不动产登记、消防、土地证等多项材料,都有缺失。“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也没有太大把握,但是事关重大,只能硬着头皮迎难而上。”苏州浒墅关经开区招商局副局长黄霆坦言。
为此,高新区工作人员扎进档案馆、材料库等,翻找了横跨十几年、摞成一座座“山”的材料。针对个别关键材料,高新区还协调了10余个相关部门合作推进。“最终仅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帮我们补齐了手续、办好了证件。”陈兴军说。
对企业的帮助关怀,既在急难之际,也在日常点滴。斯塔尔一项新产品的研发,也受惠于高新区的牵线搭桥。
浅白色的汽车座椅,耐污性较差,用久了还会泛黄。一家车企想解决这个难题,通过高新区找到了斯塔尔。经由高新区居间撮合,两家企业实现了关键数据联通共享、技术人员紧密合作。在高效、顺畅的协同创新机制下,一款白色抗污皮革不久就被研制出来,无论沾染油渍、咖啡渍或笔痕,都能被擦拭得干净光洁。
“高新区整合、协同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优质的产业生态环境。”陈兴军说,背靠高新区,公司得以同更多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合作,原本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原材料,如今多半都能在中国本土采购。
服务有专员
证书能互认
今年初,艾崎精密机械(苏州)有限公司在苏州高新区开工投产。作为国内艾迪精密与日本川崎重工的合作结晶,该公司的落成见证了中外企业联合携手,外商投资持续加码。
公司总经理大西正贵已在苏州生活了两年多。当初,受川崎重工派遣,他奔赴苏州履新,初来乍到,多少感到有些“水土不服”:工作上,遇到问题需要政府协调帮助,却不知道找谁;生活上,人生地不熟,出门买东西都不认路,大部分时间只能在公司一带活动。
没过多久,高新区的工作人员就主动上门对接:“以后,我就是您的服务专员。遇到任何问题和困难,都可以随时找我。”在服务专员的指引下,大西正贵逐渐摸清了状况,适应了环境:“高新区为外企人员创造理想的工作、生活环境,这份努力和善意,可以感受得到。”
前阵子,因公司发展需要,大西正贵想要整合更多的产业链上下游资源。他联系了服务专员,希望高新区能出面帮忙。
为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国际合作,高新区时常举办中外企业交流会。大西正贵受邀参加,很快有所收获:“交流会上,我结识了一些企业家朋友,并找到了合作意向。”
通过走访调研、组织座谈、宣介政策等多种方式,高新区进一步健全外企服务机制,并围绕外企及其人员发展所需,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帮助。
大西正贵的同事、川崎苏州公司制造部管理人员孙峰曾到日本总部学习多月,并参加了当地的职业技能考试,获得了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但一般来说,这种证书国内是不承认的。”孙峰说。
让孙峰感到意外的是,近年来江苏已探索开展国(境)外职业技能比照认定。经过苏州高新区工作人员的指导,孙峰只需提供简单的材料,就拿到了国内颁发的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调整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用再参加考试,这不单是省事,也是一种认可和激励。”孙峰说。
工作之外,高新区也通过举办羽毛球赛、美食活动等,进一步丰富外企人员的生活,并创造沟通交流的渠道。如今,大西正贵和同事们已对当地生活圈十分熟悉:“有一名80后的日籍员工,举家搬到了高新区。在这边的日料店,我们能尝到和家乡一样正宗的味道。”
记者 王伟健
原标题:2000多家外企为何看好苏州高新区(大数据观察·投资中国)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