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202 年冬天,刘邦在洛阳南宫设宴,犒赏随他打天下的大臣们。彼时距他斩白蛇起兵才七年:三年灭秦,四年平楚,从一介亭长到平民天子,刘邦只用了区区数载。席间,觥筹交错间,他突然放下酒杯,神情认真地问了大家一个问题:“我凭什么能得天下?”
为何这位曾经的泼皮无赖,能最终问鼎皇位,而那些文武双全的贵族豪杰,却一个个折戟沉沙?
刘邦的问题刚一出口,殿上先是一片安静。随后,有武将抢先拍马:“陛下神威无敌!”又有文臣忙附和:“天命所归!”可刘邦当即皱起眉头,摆摆手:“这都是虚话,说点实在的。”
众人面面相觑,气氛一时有些凝重。最后,高起、王陵两位老臣出列,拱手回道:“陛下性情宽厚,用人不疑,得地与人同利,是以天下归心;而项羽妒贤忌能,功臣多被疏远,是以失天下。”话音落地,殿上众人点头称是。
这番话似乎说清了原因:刘邦舍得分钱、分地、分爵位,所以众人愿意追随他。而项羽虽为楚国贵族,礼贤下士,却吝于功赏,终致众叛亲离。
但小僮却在想,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仅凭一个“舍得给”,就能让一群身经百战、城府极深的人心甘情愿地托付生死吗?
小僮翻开《史记》,细读刘邦的出身与经历。他并非贵族,只是沛县泗水亭的亭长。所谓亭长,不过是基层的小吏,维持治安、押送囚犯,连俸禄都不高。他四十七岁起兵时,早已是市井中人:好饮酒,喜结交,平日里也不拘小节。
项羽不同,自幼家学渊源,是贵族之后。容貌俊朗,膂力过人,年纪轻轻便被推举为楚国起兵抗秦的领袖。从起点看,两人根本不在一个层面。
可就是这个市井出身的刘邦,偏偏看人、识人、用人,都有一套不拘一格的法子。他敢用张良、萧何、韩信、陈平、英布、彭越这些出身各异、甚至有污点的人。比起项羽对功臣的防备,刘邦更像一个“好赌之人”,愿意把筹码压在别人身上。
小僮最记得几件史书里的细节。
一次,陈平被人诬告贪污。刘邦亲自问话,陈平理直气壮地说:“我空着手来投奔陛下,不收点钱,拿什么笼络人心?要是我的计谋还能用,就用;要是不中用,钱都还你就是。”刘邦想了想,反倒觉得他说得对,当即重用陈平。
又有一次,陈平建议用反间计离间项羽与范增,刘邦没细问,直接拨给他四万金巨款。办完事回来,陈平说花费没用完,刘邦挥手说:“剩下的就留给你吧。”这种信任,让陈平彻底死心塌地。
还有英布,曾被项羽追杀后投奔刘邦。初见时刘邦正坐着洗脚,还跟侍女说笑,英布气得要走,甚至想寻短见。可等回住处,却发现刘邦为他安排了和自己同等级的宅邸、美人、车马,待遇不输自己。这一番体面,英布感动得回头再也不离开。
韩信最典型。他原是项羽军中小卒,毫无地位,后来投奔刘邦却只管粮仓。韩信忍不住多次请求任用,大将萧何发现他是奇才,连夜追劝刘邦任大将。刘邦起初嫌他来路不明,可还是放手一试。结果韩信打遍天下无敌手,为刘邦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劳。
小僮慢慢看下来,发现刘邦最特别的,不只是舍得分赏,更是敢用“不完美的人”。
张良是六国贵族后裔,陈平有“盗嫂受金”的污名,英布是刑徒出身,彭越也有旧案在身。项羽用人时,爱用宗族、旧楚贵族,而刘邦用人,不看出身,只看是否能办事。
甚至是雍齿,这个人三番五次背叛刘邦,最严重一次还将刘邦老家丰邑投降给项羽,害刘邦痛心不已。可称帝后,刘邦仍听从张良建议,先封雍齿为什邡侯,安抚人心。雍齿此后老老实实,不再反叛。
刘邦四十多岁才创业,他深知底层人的所求:富贵、田地、爵位。这些对他来说都是维系人心的工具,不是目的本身。他敢于把土地封给降将,把爵位分给叛将,只要能换来安稳。
项羽不同,出身贵族,自幼接受家族荣誉与身份的熏陶。他常以礼待人,但视权力为贵族身份的延伸。一次项羽拿着官印爱不释手,舍不得给功臣,最终功臣寒心。他觉得功劳是削弱自己地位的威胁,而刘邦觉得功劳是让自己更强大的筹码。
正是这点差别,让刘邦能聚起一支南北豪杰混杂的队伍,而项羽的阵营则越来越孤立。
小僮想起刘邦被项羽围困于荥阳时,韩信派人请封“假齐王”。刘邦气得大骂:“我正被困,他还要自立!”张良、陈平见势赶紧踩他脚,提醒此时不能失去韩信。
刘邦立刻转怒为喜,说:“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王!”立刻封韩信为齐王,还派张良亲自主持封王仪式。韩信心里一软,全力出兵,终于成就了垓下之战的胜利。
很多人只看到刘邦翻脸快,却忽略了:能在气头上刹住车,需要极大的心胸和清醒。
刘邦平定英布叛乱时,被流矢所伤。吕后请名医诊治,医生说能治好,刘邦却笑骂道:“我提三尺剑,夺取天下,这是天命。命在天,岂是医能左右?”随即打发了医生,还赏了金五十斤。
和那些为求长生不老而搜刮天下的帝王相比,刘邦临终也保持了“无可无不可”的洒脱。
小僮读到这里才明白,高起、王陵说刘邦能“与天下同利”,只说对了一半。更深的原因是:他能容人,也敢用人。不论对手下的猜忌、出身的污点,还是曾经的背叛,他都能暂且放下,只要对当下有利。
群雄逐鹿的乱世,没有完人,也等不起完人。项羽太理想化,想要纯净而完美的队伍;刘邦更现实,他知道只要能打胜仗,什么人都能用。
这背后,是权力观、人生观的巨大差别:项羽把权力视为荣耀,刘邦视为工具;项羽顾及尊严,刘邦看重成效。
刘邦能赢,不只是因为“舍得给”。更在于他能放下成见,用好所有可用之人;能容下过去的恩怨,看准当前的形势;能在气头上收手,在危局中翻盘。
在那个乱世里,这种不拘一格、不受束缚的胸襟,才是他最致命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