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暑期档,追光动画“新文化系列”第一部作品《长安三万里》,豪取18.24亿元票房,片中李白醉酒舞剑,带领观众穿越回那个文采耀目、波澜壮阔的盛唐时代。
2025年暑期档,该系列第二部作品《聊斋:兰若寺》瞄准了中国志怪文化传世经典——《聊斋志异》,对《画皮》《聂小倩》等名篇进行大胆改编,在“新文化”道路上的探索勇气可嘉,甚至颇见新意。
但目前来看,《聊斋:兰若寺》的评价和票房远不如《长安三万里》,挑战的结果不尽如人意。抛开略显低迷的大环境,追光这一次,究竟做对了什么,又做错了什么?
壹
“儿童向”动画的改编
影片仿照《十日谈》的小说结构,让青年蒲松龄,坠入兰若寺的奇幻之井,与井下修炼成精的乌龟、蟾蜍比拼讲故事技法。
他们共讲了五个故事。篇章不同,导演不同,画风亦有所区分。就改编的野心、创意与效果而言,大体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即是“儿童向”的两个故事:《崂山道士》《莲花公主》。
《崂山道士》这一篇,讲慕道的王生,拜入崂山山门,却受不了砍柴之苦,遂带着穿墙术下山。他不听师命,执意卖弄法术,结果穿墙术失效,当众出丑。
这个故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早在1981年就曾拍成木偶剧动画。时隔44年,追光再次演绎,虽不出离蒲松龄之框架,却大有新意。
1981年《崂山道士》木偶剧
首先,变木偶剧为毛毡画风,此一具有民族特色的非遗艺术,令人耳目一新。主角穿墙和挨打时,一些毛发拉扯、粘滞的效果真实可感,又契合了整个篇章柔和、轻松的调性。据主创介绍,毛毡画风看似取巧,实则其毛发渲染量,一点也不弱于传统长片动画。
再者,就是故事本身。
上美厂的改编,仅针对原著《崂山道士》;而追光动画,还挪用了另一篇“聊斋”《种梨》,将两个故事焊接一起,为主角提供了修仙动机:正因他见识过能将梨核瞬间变成梨树的法术,所以才执意登崂山学道。
此外,上美厂的故事题旨是惩恶扬善,主角因起了偷盗的邪念,所以穿墙术失灵;追光的主角则是因为哗众取宠,故而失败。这算是削弱了说教劝善的意味,改之以童趣的方式去演绎“聊斋”。
第二个篇章《莲花公主》,曾在1992年改编成水墨动画。
1992年版《莲花公主》
从略显粗糙的水墨风格,到追光极尽工业视效之所能,参考福建土楼、蜂巢结构打造蜂国,用电脑计算翅膀的振幅、频率,创造出一个美轮美奂的童话世界,已过去30来年。
技术的进步是题中之义,故事上的改进,也值得一表。
1992年的动画,完全依循蒲松龄原文,讲书生梦中受邀来到一个国家,并与公主完婚。后蛇怪入侵,举国将倾。书生带公主逃回自己家。公主见他家宽敞,请他救下整个国家。书生怯弱犹疑。醒后,他发现枕边蜜蜂徘徊,意识到了什么,遂除去大蛇,修缮蜜蜂新家。
追光剔除成人、婚恋色彩,将主角变成一个有侠义精神的少年。当蛇怪入侵,少年勇敢执剑,同好朋友公主一起,勇斗蛇怪,护卫蜂国。
原著和1992年版是人情冷暖与成人寓言,追光则变之为一则童趣美梦,且以美好的友谊、正邪的对抗和技术修饰下的奇幻景观,赋予了聊斋以“新意”。
这些大有异趣的改编,都是有益的尝试和实践。
但遗憾的是,或许是过分聚焦于童真色彩,对成年观众来说,略显浅薄,缺乏余韵。同时,“拼盘故事”的一大弊病,也在此显现:故事太短了。你刚进入故事,思考人物的命运,期待某种情节的转折,突然,故事就结束了。
贰
“成人向”动画的改编
主创本意或许是循序渐进,先儿童,再成人,先开胃,再正餐。所谓正餐即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聂小倩》《鲁公女》《画皮》。
这三个篇章皆是“成人向”动画改编。先谈《聂小倩》和《鲁公女》。
《聂小倩》有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影视改编名:《倩女幽魂》。
从李翰祥1960年版《倩女幽魂》以来,至今已有十几个版本的聂小倩和宁采臣。值得讨论的大约有三个版本:李翰祥、徐克、叶伟信。
李翰祥版本发怀古之幽思,最为雅致、传统,有文人风骨和诗情画意;徐克1987年版本,飘逸洒脱,鬼气森森,多了一层市井幽默和红尘如梦之感;叶伟信2011年版本,变女鬼为女妖,颇为“狗血”,影楼画风中更是引入了令人喷饭的三角虐恋。
但这些版本,都将背景设置在古代。而追光直接突破了这一“桎梏”,直接将故事搬到民国:火车驶过,军阀混战,荒凉旅馆,旗袍女鬼与眼镜爱国青年的情缘,腰间别着毛瑟手枪的燕赤霞与夜叉形象的姥姥的斗法,这种改编,可谓别出心裁。
看来,古典名著如聊斋、西游等,不一定非要发生在古代,也许穿西装的孙悟空、送外卖的猪八戒、做主播的聂小倩、写灵异文的燕赤霞,会带给观众更多惊喜,赋予原著更多释读空间。
其实韩国有过类似改编《花游记》,中国也有《魔幻手机》。但我们的整体创作还相对保守。追光用《聂小倩》释放出的积极信号,或许会解放一大批创作者的思维定势。
只可惜,这个篇章也就到此为止了。除了背景和造型令人刮目,故事、人物方面却乏善可陈。
聂小倩缘何不杀宁采臣?原著和徐克版都有所交代,因为他不像其他书生,贪财又好色,乃是忠正之士。而追光的宁采臣,只是不小心撕碎小倩衣服,给她上药,便博得了女方好感。没有色诱和拒绝,便谈不上她有多少身不由己,他有何等君子风度。
逻辑欠奉,是一方面,人物塑造更是遗憾。
聂小倩,向来是该系列的灵魂角色。王祖贤纤毫毕现地展示了“最美女鬼”的幽怨与情愫,其眼波流转,已永驻影史。
而追光的小倩,美则美矣,但更像推动情节发展的功能性道具。她没有寄生夜叉魔掌下的可怜感,没有面对宁采臣的惺惺相惜,没有李翰祥版本里女鬼的诗画修养,更没有原著里,小倩面对宁母与礼教时的那种分寸。
可以说,除了背景放在民国,其他情节的改编,过于呆板,几乎被原著困住了。
《鲁公女》与此相似,情节框架并未脱离原著。不过,这一目前最受赞誉、也是时长最长的“生死情”故事,还是能看到追光的诚意的。
它删除了1988年电影版《鲁公女》和蒲松龄原著中提及的念诵佛经助其投胎的情节,增添了九瓣金莲象征救人功德和儒巾飘带绑成绳结等寄托两人感情变化的动人细节,起承转合非常工整,哪怕单独拎出来,适当延展,便能视作一部优秀的长片动画上映。
相较于1988年电影版,追光这版《鲁公女》,输在了一个地方——没有给鲁公之女,赋予一个独立的专属女主的名字,始终只是“鲁姑娘”。
但追光赢在了奇观,尤其是中式恐怖的地府场景,威严高大又心存善意的孟婆娘娘,侍立左右的黑白无常,灯笼指引无数亡灵默默登上奈何桥,这些场景,恍惚间让人感觉,如果中国动画行业要做自己的《寻梦环游记》,非追光不能为之。
总结来看,《聂小倩》胜在背景大胆,剧本略拖后腿;《鲁公女》在人物、情节、奇观、美术等层面,几无短板,这是时长带来的优势,创作者可以从容铺展痴情书生与红衣少女跨越生死轮回的爱恋。
只是整体来说,这两个篇章没有超越原著。
叁
全片最佳改编《画皮》
窃以为,《聊斋:兰若寺》所讲的五个聊斋故事,唯一超越原著的是《画皮》。
《画皮》的改编史不逊于《聂小倩》。1966年,鲍方导演《画皮》,以原著为范本,奠定了画皮形象的最初基调:女鬼乃勾引书生的恶鬼,因其负心,便挖其心,最后为道士降伏。
之后数年,《画皮》的改编作品多了起来,纵有变形,如《画皮之阴阳法王》(王祖贤主演)增加了不阴不阳、法力无边的法王等情节,但大体上还是旧时韵味,始终以书生、贤妻与女鬼的关系为核。
1979年,导演过《倩女幽魂》的李翰祥导演,再度挑战聊斋,他以《画皮》为原型拍摄的《鬼叫春》,为书生设置了一个王大将军的前世身份,在习以为常的“香艳与恐怖”的题旨上,增添出些许恩怨循环、人世无常的悲悯之感。
往后,二十多个版本,大同小异。其中,影响力最大的还是2008年,陈嘉上导演,周迅、陈坤等主演的《画皮》。
为了给动作戏(陈嘉上是有名的动作导演,代表作有《精武英雄》等)铺路,该片干脆取消书生设定,沿用了李翰祥版本的王大将军身份,更是将原著的女鬼改成女妖,并为她的剖心之举,赋予了合理性:妖不食人心,则无法维持人形。同时,还将道士改成由甄子丹饰演的侠士,多年来一直爱慕王将军的妻子。
周迅版《画皮》
这种改编,就像是将一个手工作业的故事,硬生生拔高到工业大片的体量,充分实现偶像化、明星化和国际范。四角关系之爱恨情仇,动作视效之煊赫华丽,使得《画皮》和《聊斋志异》一时之间,竟能媲美《西游记》等大长篇。
之后的走向就“放飞自我”了,可以恐怖,可以哀怨,可以训诫,可以奇观,可以科幻,甚至魔幻,无所不用其极,各类网大、动画及借用其灵感的怪谈剧集,皆能化用《画皮》。
然而,追光的这个版本,可能是最佳的。因为它的创作者,有三处值得称道的改编:
其一,历代《画皮》的第一视角,不是男性王生,就是女性“画皮鬼”。唯独追光破天荒地将三角关系中,存在感最弱的发妻,设立为第一主角。站在她的角度,去看王生何等冷漠、自私,女鬼何等凄厉、怨愤,从而揭示出,某些女性亘古不变的悲剧命运。
其二,赋予女鬼人性和对爱的渴望,并不稀奇,2008年版《画皮》即是如此;追光更令人惊叹的是,当女鬼被道士除灭时,毕生所求不过是片瓦遮头的可怜女鬼,与生活在谎言与伤害下的可怜贤妻,并处画面之左右,仿佛在说,“正宫”与“小三”,同为受害者,这种见识,非常人所能及也。
其三,贤妻吞食臭道士身上搓出的黑泥丸后回家,准备收殓丈夫尸身。想到男人昔日的丑恶嘴脸,当即作呕,吐出一颗心,使丈夫复活。蒲松龄原著到此结束,过往版本也多是让夫妻破镜重圆。追光却说:不。没有和解,何必圆满!镜头里痛哭忏悔的丈夫,扑到妻子怀里,而妻子只是头发蓬乱、面色冰冷地说:恶心啊。
《画皮》时长有限,比不上压轴的《鲁公女》,但有限的篇幅里,用仕女图、古代线描、戏曲旦角来设计角色,参考明代古建来设计场景,已是一绝,而创作者提供的女性视角、表达及思考,更是超越了原著和历代版本。
故而,我愿推《画皮》为《聊斋:兰若寺》中的第一篇章。
纵观全片五个篇章,和用以报幕及串联的“井底故事”,影片完成度高,质量不低,无愧于追光动画四年的筹划与制作。但2.5小时的片长挑战观众的耐性,“拼盘式”结构又导致故事过散,风格驳杂。倘若删去前两个“儿童向”篇章,精心雕琢后三个“成人向”篇章,甚或将《画皮》《鲁公女》这样的故事,独立开发成长片动画,或许效果更好。
无论如何,还是可惜,没有更多人看到这样的《画皮》《鲁公女》。
文/李瑞峰 编辑 曾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