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初,随着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爆发,我军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战场胜利,但付出的代价极其沉重,同时暴露出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坊间流传一种说法,认为此次胜利的关键在于越南军队在战斗初期措手不及,且其参战主力仅为一个师,其他部队战斗力较弱。如果越南全力动员全部主力参战,战局或许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走向。
那么,事实究竟是不是如此呢?
从1979年越南的军事态势来看,越军的战斗力绝非等闲,黎笋对此充满信心。原因在于,越南拥有极为丰富的战争经验。从1950年代与法国殖民军的抗争,到1960年代面对美军的艰苦抗战,越军几乎未曾有过喘息。在漫长的战争岁月里,不仅军队严阵以待,普通民众也广泛参与,形成了“全民皆兵”的独特状态。对越南人来说,战争几乎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就如同呼吸和吃饭一样自然。
从装备角度看,虽然中国生产的56式冲锋枪尚未完全装备自身部队,却大量援助给了越南。同时,苏联为了稳固与越南的联盟,提供了大批先进军事装备。至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时,越南陆军士兵几乎人人配备AK-47或56式冲锋枪,步兵火力强劲。此外,越南还装备了数量远超我军的12.7毫米重机枪,其火力压制能力显著。多位我军指挥官也曾总结称,越军重机枪火力对战场态势的影响极大。
除了常规武器,越军还配备了大量苏制狙击步枪、AT3反坦克导弹、RPG火箭筒以及美军遗留的枪榴弹发射器等多样化武器装备。而我军步兵班组内,除班长和副班长配备56式冲锋枪外,其余战士仅配备半自动56式步枪,火力远逊。攻坚火力主要依赖笨重的无后坐力炮,反坦克武器仅有40毫米火箭筒。即便是后来装备的85式狙击步枪和红箭-3反坦克导弹,也均为缴获越军装备后仿制而成。
当时,我军刚经历特殊历史时期,部队训练相对缺乏,精力更多集中于生产建设,导致整体战斗力不高。实际情况中,不少基层指挥员甚至不熟悉地图使用方法。一位资深老将曾忧心忡忡地感慨:“这战斗力恐怕还不及当年的八路军。”
自1960年代起,我国长期面对苏联百万大军的战略威胁,因此维持庞大军队规模以应对可能的冲突。至1979年,我军兵力仍超过500万,给国家经济造成巨大压力。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军队实行甲、乙种师划分。甲种师为精锐部队,装备齐全,训练充分,但兵力不足全军一半,且多部署于北方防御苏联。乙种师装备较差,主要承担内卫和生产任务。因未将越南视为主要威胁,西南边防由乙种师驻守。
因此,在对越反击战中,我军多数参战部队为新兵,训练和实战经验有限。真正的精锐部队仅为少数甲种师担当主力,其余多为临时扩编单位。
在空中支援方面,尽管我军轰-5、轰-6轰炸机承担轰炸任务,强-5战斗机执行战场支援,但当时的飞行器缺乏现代导航和瞄准设备,难以在越南复杂森林地形中准确锁定目标。越南防空体系由苏联提供导弹和高射炮组成,防护严密,使我军飞机损失严重。
综上所述,我军初期参战面临诸多挑战:新兵众多、装备相对落后、实战经验不足,且空中支持有限。然而,我军仍具备一个重要优势,并在战斗中充分发挥。
再看越南方面,1979年开战时北部边境部署了6个师,后增援2个师,共计11个师。其中,316A师为越军精锐,成立于1951年,历经抗法抗美,擅长山地和近战作战,多为经验丰富的老兵,素有“全军教导师”之称。
不过,除316A师外,大部分越军主力被派往柬埔寨。越南统一后,黎笋抱有扩张野心,尤其对柬埔寨虎视眈眈。1978年12月,苏越签署合作条约后12天,越南以20万兵力入侵柬埔寨,迅速击溃红色高棉,推动印度支那联邦计划。
因此,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我军并未正面面对越南最强主力。尽管越军正规军和民兵人数相当,我军在数量上并不明显劣势,但越南占据主场优势,北部复杂的山地和森林地形为其伏击提供天然屏障。机械化部队和步兵在此环境下行动受限。此外,越军许多指挥官曾在我军昆明步校培训,对我军战术布局了如指掌。
由此,战斗中我军付出重大牺牲并不令人意外。若越南调回全部主力参战,战争结果会否改变?无从得知,只能通过实战检验。
例如,精锐的316A师与我军13军39师交锋时,虽名声赫赫,但在我军猛烈炮火和战术配合下损失惨重。最终,39师以火力优势击退该师。
这表明,尽管越军经验丰富,但其大兵团作战能力远不及我军。自1972年“复活节攻势”以来,越军在大规模战斗中多次失败,坦克部队甚至遭全歼。相比之下,我军自建国以来储备大量弹药,炮兵火力优势明显,使越军难以占据上风。
从战例看,若越南全力调回主力与我军硬碰硬,可能将付出更大代价。事实证明,在随后两山轮战中,越军进攻均未成功,主力部队轮番参战,损失惨重。
历史告诉我们,无论敌人多么强大,任何敢于侵犯中国领土的力量终将受到沉重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