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 来源:潘学龙
“潘老师,到高三了,语文差,怎么样才能学好语文?”常有家长代孩子向我求助,急切的心情,让人心痛;更有同学半面含羞地直接问我,无助的眼神,让人不解。
难道到高三了,才知道语文的重要性?
难道到高三了,才碰到语文学习的困惑?
我感到奇怪,更感到语文教师的悲哀。
高三如何学好语文?这个问题大而宽泛。
高三的困惑大多源于高考,还是让我们从高考谈起吧。
2007年,江西省高考语文卷出了这样的作文题:
“每天,我们都和语文打交道,无论课内还是课外。在你记忆的深处,或许留有语文学习的难忘印象,或许有过语文学习的诸多感慨。请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1)、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2)、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我们知道,全国以及各省的高考命题者都是知名学者、语文权威,把一个学科的学习问题作为“天字号第一题”列入高考,让几十万计甚至数百万计的考生当场发表见解、倾吐情思,让全国人民共同关注、积极讨论,这足以表现出,语文学习确实是一个既让人迷惑又值得探讨的问题。
面对家长的求助、学生的无助,我们做语文老师的没有必要去搪塞——“语文是慢功”,更没有必要去埋怨——“早干吗去了?”他们带着疑问,更揣着希望。疑问会带来进步,希望会引导成功。
语文真的那么难学吗?真的那么玄奥吗?让我们一起来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
有一位专家打过这样的比方:如果把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比作一辆辆汽车,那么,它们的公式、定理、概念就如同汽车的零部件。将这些部件加工出来,然后按照固有的程序进行组装,汽车就可以上路了。总体来说,其规律是清晰可辨的,操作是有章可循的。
而语文就不同,语文就像一幅图画,它有优美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当我们欣赏它时,它是那么美丽和富于遐想,然而当你理性地分析它时,没有任何工具能帮你对它进行测量和量化,它是那么的捉摸不定和模糊不堪。这就是语文,让你喜欢让你忧的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的语文。
这是语文的特点,也是语文的魅力,更是我们如何学好语文的启示。
语文的天地是广阔的,正如那年江西省高考的一篇满分作文中说的,“草原很大,比草原更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我们的心灵,比心灵更大的是我们的语文”。既然语文的内容无所不包,那么语文就无处不在,我们也就可以随时随地学语文,这样看来,语文学习又有什么难的呢?
先让我们看两个语文学习成功者的经验。
第一个是2016年高考安徽省文科状元曹姗,当年的语文成绩是132分。曹姗同学总结说:“语文学习的方法比较特殊,没有必要花费大量完整的时间,也无需做海量的题目,最重要的是零存整取,积少成多。读书不在多,关键是做个会读书的有心人。”可以看出,曹姗抓住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的学习方法,“零存整取”是积累和梳理的功夫,“有心”则赋予积累和梳理明确的方向,心向高考则满眼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是高考试卷中的重头戏,满分18分,一般平均分在10分,对很多考生来说是最怵手的一个题,也是拉分差距最大的一个题,当然也是最见语文功夫的一个题。曹姗同学的现代文阅读题,得了17分,只失了1分。她是如何复习的呢?曹姗如是解说:“散文阅读很灵活,并不是文章读懂就能拿分,需要一定的答题技巧。技巧从哪里来?平时先自己组织答案,然后与标准答案比较异同,并进而思考,参考答案是如何得出的,思路是什么,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有个性的解读方式。”技巧要锤炼,规律靠悟得,自己的问题还要靠自己解决。
第二个是2015年高考山东省理科状元、毕业于山东省莱芜市凤城高中的王伟,当年的语文成绩是144分。他把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归纳为三点。第一点,好记忆不如烂笔头。它平时随身携带好几个小笔记本,其中有两个是语文方面的,一个是专门的字词集锦,平时学习及考试中误读误用的全部收录,晨读时大声朗读以加强记忆;另一个是文摘集锦,平时阅读,遇到好的文章、段落、句子等,及时摘录,如果东西太长,就剪下来直接粘贴到本子上,经常翻看,尤其晚上睡觉前拿出来看看,既可以记忆,又可以催眠。第二点,文言文,硬骨头天天啃。每天要读点文言文,保持文言阅读的感觉,尤其注重对课本中经典课文的掌握。第三点,大语文,广博取,活应用。平时注意周围,街上的张贴、电视上的广告,都是语文学习的素材。成功总是垂青于那些时刻有准备心理的人,对难点突破和全面涨分都要有充分的准备。
根据这两个同学及很多高考成功者的经验,我冒昧地总结出高三语文学习的三条途径:
一是自觉进行积累梳理知识,注重系统性。
二是主动加强思维突破训练,注重得分点。
三是力争形成阅读写作习惯,注重个性化。
前面两个同学已有了现身说法的解读,此处不再展开。需要我们特别加以澄清的一个问题是,积累梳理知识、思维突破训练、形成阅读写作习惯都需要时间,都需要精力。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有不少同学甚至有不少老师长期存在这样的认识:语文学习是慢功,很难一下子提高,与其在语文上多花时间,还不如多做点数学题呢?尤其是数学老师常对学生做这样的思想工作。有投资的大脑,很好!你追求的是投入的时间精力与收到的成功体验成正比。在市场经济的时代,这种心理无可厚非,关键是我们每个同学、每个家长、每个班主任都要扪心自问,自己、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投资了吗?又投资了多少时间呢?这样一问,开头问题的答案或许就明确了。
投资者必定有收益,投机者必定头破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