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商鞅变法,很多人都并不感到陌生,就是因为他的一手变法,使得长期受尽东方六国欺侮的秦国,迅速崛起成为人见人怕的强秦、暴秦,并最终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历史使命。
对于商鞅变法的内容,很多人都比较熟悉了,但对于商鞅变法的核心,不少人却不甚了解。其实,如果大家认真去研究其变法的内容的话,就不难发现,所谓的商鞅变法,其核心很简单,用简单八个字来概括,就是强军愚民,巩固皇权!
商鞅变法就是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中央集权和法治精神。
其变法的主要内容如下:
经济方面: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政策,并统一度量衡。
经济方面的这些改革,其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是用法律的形式从根本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二是推动了秦国经济发展,稳定了国家财政,增强了国家实力。
政治方面: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之法,并严明法令。
政治方面的改革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加强了国家对于基层的管理与统治,中央集权制度建设就此开始。
二是强化了老百姓的法律意识,确保变法可以被有效执行下去。
军事方面: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军事方面的改革其作用主要有两点:一是废除世卿世禄制,沉重打击了旧贵族的特权;二是极大地增强了秦军的战斗力,使得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了主动权。
思想文化方面:焚烧诗书,加强国家对老百姓的思想控制。
习俗方面:禁止行贿,禁止父子兄弟同居。这主要是为了帮助国家更好地收取税收,和进行集权统治。
通过以上内容,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得出,商鞅变法的本质就是一种古典的军国主义,把全国老百姓,都想方设法地变成只为了战争而存在的杀戮机器。
通过这样来快速榨取老百姓利益,实现增强国家军事战斗力的目的。
在《商君书•算地》一章,商鞅明确给出哪五种人,是对社会和国家无益的:
“事《诗》《书》谈说之士,则民游而轻其君;事处士,则民远而非其上;事勇士,则民竞而轻其禁;技艺之士用,则民剽而易徙;商贾之士佚且利,则民缘而议其上。”
其中,“事《诗》《书》谈说之士,则民游而轻其君。”讲的是因为使用《诗》《书》的空谈游说之士,那么民众就会四处游荡轻视君主。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读书人只会耍嘴皮子而已,平时不事生产,对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来说,几乎没有什么用处。
反而会因为这些人擅长于耍嘴皮子,导致老百姓受到他们的蛊惑,进而产生了轻视君主的态度,平白无故增加了国家管理百姓的成本。
而“事处士,则民远非其上”讲的是重用那些隐逸之士,那么民众就会疏远君主并且诽谤君主;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隐士同样也是不事生产,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没有任何用处。相反,他们的归隐还会给其他老百姓树立一个坏的榜样,让其他老百姓也学他们有点余钱,就归隐起来。
如果个个都这样的话,那么国家的土地交由谁去耕种,外敌入侵的时候,又有谁能够去打仗。
而“事勇士,则民竞而轻其禁”讲的是重用那些勇士,民众就会争强好胜不重视君主的禁令;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都是过于喜欢争强好胜的,喜欢动不动就依赖暴力来解决问题。
如果个个都选择依赖自己的暴力来解决问题的话,那么国家所制定的法规法令就会形同虚设。
这样的人太多的话,是很难以进行有效管理的,也容易引起一些社会矛盾。
而“技艺之士用,则民剽而易徙”讲的是手工业者被任用,那么民众就轻浮好动而喜欢迁移。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拥有了一技之长之后,就不会被限制在土地上耕种,也不会服从国家的征召。
因为他们都有一技之长了,去哪一个国家生活不是生活,何必待在秦国,为秦国卖命呢?
哪个国家能够让自己的一技之长发挥出来,他们就会抛弃哪一个国家生活,为哪一个国家效力。
而“商贾之士佚且利,则民缘而议其上”讲的是有钱的商人生活安逸而且赢利,那么民众就会依靠他们而议论君主。
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通过做生意赚了大钱之后,小日子就会过得十分安逸滋润。进而就会有闲情逸致去谈论国事,非议君主。
而他们手中由于有点小钱,所以可以让其他老百姓依附于他们,形成一股小势力,对于国家的统治和管理,会造成一定的麻烦。
商鞅认为,像以上这种五种人(读书人、争强斗勇的人、有一技之长的人、赚了钱的商人、归隐起来的人),都是对国家无用的。
如果国家过多地任用这些人,那田地就会荒芜而军队的战斗力会削弱。这些人太多的话,即便像尧、舜这样的贤明君主也难以将国家治理好。
那么问题来了,在商鞅的眼中,究竟什么样的人,就是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呢?
很简单那就是积极从事耕战的人,耕就是指农民,战就是指士兵。
其中,农民会被土地绑架,会专心务农。专心务农,那么就会淳朴,民众淳朴,就会安心住在家乡而讨厌外出了。
同时,如果农民专心在土地上生产,那么他们的资本就会变多,当碰到外敌入侵的时候,为了保卫自己的资本不受战争摧残,他们也会有很大的动力去战场上作战,御敌于国门之外。
这样子军队的战斗力就会变强,军队的战斗力变强了,那么邻国就会成为危险的地方。
在自己国家有资本,且邻国是危险之地的情况下,老百姓就更加不可能跑去给其他国家效力,就会更加安心务农,在战场上就会更加拼命地杀敌,进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所以,在商鞅的眼中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观察风俗,确立法规,就能把国家治理好。弄清国家的根本在耕战,就能制定适当的国策。
纵观上述商鞅变法内容,都是在围绕鼓励老百姓积极从事耕种,抑制读书人、商人、隐士等社会害虫的目的来进行的。
比如: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条政策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废除了旧的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和转让。
这无疑有助于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为在井田制度下,你种地只是为了贵族而种,种多种少都是种,何不尽量偷懒种少一点呢?
但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之后,农民种地就是为自己而种了,你种多了,收成就会多。收成多了,你家的日子就会变得更加好过一点。如此,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和种地的效率都会提高很多。
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治理。这一项政策是为了减少了地方势力的自主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这有助于秦国统一政令、集中资源和提高行政效率。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这一项政策是为了打破了贵族对权力的垄断,使得更多有才能的人能够进入官场,为国家服务。
这有助于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官员选拔制度。
改革户籍制度。这一项政策是为了通过严格的户籍管理,国家能够更准确地掌握人口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进行社会管理和资源分配。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这一项政策,是为了通过奖励军功,来激发士兵的作战积极性和英勇精神。
士兵们知道,他们的战功将直接决定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因此他们更愿意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为国家的胜利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种激励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焚烧诗书。这一项政策,则是为了加强国家对于老百姓的思想控制。避免这些喜欢耍嘴皮子的读书人,蛊惑老百姓。让老百姓思想不纯正,不老老实实地在土地上耕种,也不肯老老实实地上战场杀敌。
而禁止父子兄弟同居。这一政策,则是为了削弱对于国家管理有碍的宗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以上这些措施,确实围绕鼓励老百姓去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向去。
而为什么要鼓励老百姓去耕战呢?其原因自然是因为,只有耕战的老百姓才是对于国家有利的,就如同只有打螺丝的工人才是对工厂有利的一番。
一家工厂想要高效运转起来,让自己获得高额利润和竞争优势去卷死同行,抢占更多市场的份额的话。
就需要制定各种各样的规定,来让工人老老实实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拧螺丝中去。为此不惜996,甚至更长的工作时间。
同理可得,一个国家想要高效运转起来,让自己拥有较强的财政收入和军事战斗力,去战胜其他国家,抢占其他国家的土地的话。
就需要制定各种各样的规定,来让老百姓老老实实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对国家有利的耕战中去。
从这一点上来看,商鞅变法的本质就是把人的工具属性给发挥到了极致,忽略了一个人所该拥有的人权。
既然,在商鞅的眼中,平民只是帝国的工具,帝国的砖瓦的话。那么,民就不能太富,太富的话就容易变懒;也不能太智,太智就容易心生反心。
总结概括起来,强军愚民,稳固皇权这八个字。这就是商鞅变法的核心所在,也是其能够被家天下皇权继承了两千多年的原因所在。
普天之下都是皇帝一家所有的,广大的老百姓都只是这个庞大家庭的砖瓦而已。
不肯老老实实成为砖瓦,替皇帝一家遮风挡雨的老百姓,对于家天下皇权而言,有何益处?
所以,历朝历代的家天下皇权拥有者,或许表面上会谴责秦法太苛太暴,但实际上都在偷偷地将秦法的内核,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直到封建社会土崩瓦解,家天下皇权被彻底扫进历史垃圾堆里,这种传承方才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