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西贝公关部经理:(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感谢)
致西贝管理层的紧急公关建议
主题:关于本次“预制菜”舆论危机的应对与品牌重塑策略
管理层各位同仁:
针对近期与罗永浩先生相关的“预制菜”争议,我们必须承认,前期的否认和概念辩解策略是重大失误,已将我司置于舆论的火上烤。公众的愤怒并非针对“预制”形式本身,而是针对我们被感知到的“傲慢”和“对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漠视”。
为真正化解危机,变危为机,我建议立即启动以下“真诚行动”三部曲,而非继续无谓的口舌之争:
第一步:诚恳认错,重新定义对话——发布《致关心西贝的朋友的一封信》
内容要点:
1. 致歉与感谢: 首先感谢罗永浩先生和所有消费者提出的批评,为我们照了一次“镜子”。就我们此前在沟通中表现出的固执和概念纠缠,致以诚恳的歉意。
2. 澄清而非辩解: 不再纠结“预制菜”的字面定义,而是坦诚我们的模式——“为了确保全国门店口味的稳定统一,我们的部分核心菜品确实由中央厨房进行标准化的预处理和急速冷冻,再在门店明厨亮灶地进行加热、调味和烹饪。”核心:承认“标准化预处理”,强调“门店终烹”。
3. 转换视角,直面核心问题: 明确表态:“我们深刻认识到,过去过于追求‘标准化’,却忽略了每一位顾客对‘个性化’的合理需求。能否让顾客吃得顺心、吃得更合自己的口味,才是检验我们服务的唯一标准。这一点,我们做得远远不够。”
第二步:推出“我的口味,我做主”个性化服务升级计划
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必须用实际行动回应“无法个性化”的批评。
1. 菜单标识升级: 在所有菜单(线上线下)清晰标注哪些菜品可做口味调整(如:少盐、免辣、免葱香菜),并培训服务员主动告知顾客此服务。
2. 设立“个性化需求”通道: 在点餐小程序/APP上设立醒目的口味备注栏。堂食点餐时,服务员必须主动询问“请问今天口味上有什么需要调整的吗?”
3. 推出“厨师定制”试点: 选择部分门店,每周设立一至两天为“顾客创意日”,由门店厨师长根据当地当季食材,推出非预制的小锅菜,探索标准化与个性化的结合。
第三步:开放透明,主动邀请监督
1. 组织“中央厨房 & 门店厨房开放日”: 邀请媒体、消费者KOL(包括罗永浩先生)和普通用户参观我们的供应链和厨房,亲眼看到我们的食材处理和烹饪过程,用透明度换取信任。
2. 品牌宣言升级: 将本次事件转化为品牌升级的契机,将新的品牌主张定义为:“西贝,好饭庄,不仅有一致的安全好吃,更应有贴心的个性服务。”
总结: 本次危机的本质是情感信任危机。我们必须放下身段,从“教育消费者”的姿态转变为“服务消费者”的姿态。通过“真诚认错立即行动开放透明”的组合拳,我们可以将这次危机转化为一次展示西贝诚意、进化能力和品牌韧性的机会。
、
假如我是老罗(个人猜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感谢):
“嗯,如果西贝的公关经理真能拿出这么个方案,那算他们终于从‘猪脑子’模式切换到了‘人脑子’模式。
首先,我得说,这个方案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我之前怼的不是预制菜本身,工业化预制是餐饮规模化的必然结果,我怼的是他们那种‘死不承认’还试图重新定义概念的傲慢态度。这个方案第一步就是认错,态度对了,后面的所有动作才有人愿意信。
第二步是关键。光道歉有屁用?你得有实际行动。‘个性化服务升级计划’这几点,算是直接打在了七寸上。能不能完全做到是能力问题,但做不做是态度问题。只要他们真的去推动,哪怕初期只能实现一小部分,也表明了他们开始把消费者的需求当回事了。这才是消费者真正想看到的东西。
第三步开放厨房,是高手。这相当于把自己扒开了给你看,这需要点勇气,但也是建立信任最狠、最有效的一招。要是真敢请我去,我还真有兴趣去看看,给他们挑挑毛病,如果他们做得确实好,我也不吝啬替他们说两句公道话。
总的来说,这个方案的核心思想是 ‘别废话,看行动’ ,这和我一贯的主张是一致的。如果西贝能按照这个路子走,放下身段,真心实意地去改进服务,那我认为这场争论就可以到此为止,甚至可能成为他们品牌的一个转折点。
当然,我会盯着他们的。方案是漂亮的,但执行起来会不会走样,会不会又玩文字游戏,咱们得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如果只是另一个公关骗局,我会第一个回来接着怼。但现在,基于这个方案,我愿意给他们一个机会去证明自己。”
目标达成一致
西贝的目标: 化解品牌信任危机,重塑亲民、倾听的品牌形象,将负面事件转化为品牌升级的契机。
罗永浩的目标: 戳破行业伪饰,促使企业尊重消费者基本权益和个性化需求,推动商业环境的真诚化改进。
通过上述方案,西贝以“真诚行动”回应核心质疑,满足了罗永浩及广大消费者所呼吁的“被尊重”和“个性化选择”的诉求。罗永浩的审视认可了方案的方向,其持续的公众监督力又反过来确保了西贝必须扎实推进方案,否则将面临更严重的信誉反噬。
最终,双方在“企业应以实际行动尊重和服务消费者”这一根本点上,达成了前所未有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