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评论员 黄博文
西贝“预制菜”风波的影响在业界持续发酵,一些餐饮企业开始自查自纠。9月17日晚,“绿茶餐厅拆掉现做招牌”登顶微博热搜。媒体报道,位于深圳南山的一家绿茶餐厅,已经悄悄撤下门店外“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的广告语,连外卖餐具上的同款字样,也被黑色涂料给盖住了。
很显然,企业此举是为了避免在“西贝预制菜”风波下成为关注焦点,预防因宣传与实际不符可能引发的法律风险。从其商业模式看,绿茶餐厅与205家第三方食材加工公司合作,将大部分食材制备过程外包,门店仅进行简单操作。这种依赖预制的运营模式与其宣称的“现点现做”存在本质矛盾。
无独有偶。近日,海底捞多款儿童套餐也开始标注“部分预加工”,这当然是在打透明牌。有媒体报道,河南某县预制菜园区改名为“绿色食品创新示范产业园区”,当地官员解释,企业做的不是预制菜,而是“半成品菜”。这显然是想避开“预制菜”的名讳。
从餐厅到产业园,对“预制菜”三个字的替换与回避,暴露的是企业面对这一概念时底气不足,有一种深深的恐惧感甚至羞耻感。不管是当初声称“现做”“非预制菜”,生怕沾上“预制”标签,菜品就失了品质、丢了人心,还是如今“预制菜园区”改名,谈虎色变,对“预制菜”唯恐避之不及,这都反映出餐饮行业在预制菜问题上的普遍困境。
为什么餐饮业有“预制菜羞耻感”?很大程度上源于行业标准缺失导致的信任危机与认知割裂。
当前预制菜缺乏统一的定义、生产和标识标准。其口感、营养、添加剂使用及“新鲜度”无法被客观衡量,导致消费者普遍将“预制”与“劣质、不健康、廉价”画等号。这种负面认知,使得依赖预制菜的餐饮企业陷入“做却不敢说”的尴尬境地,既要降本增效,又怕被贴上“科技与狠活”标签而失去顾客。标准缺失放大了信息不对称。企业无法用权威标准自证品质,消费者则陷入“吃的到底是什么”的焦虑。
建立透明、强制性的标准体系,是消除这种羞耻感、重建行业信任的关键前提。但在这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是餐饮企业首先要主动、自觉地消除这种“羞耻感”。如果餐饮企业都视“预制菜”或“预制”为洪水猛兽,那怎么打消消费者的担忧和疑虑?
本来,“预制菜”就是现代餐饮发展的产物。为满足连锁扩张与效率需求,餐饮业需要突破“现炒”的产能瓶颈,追求标准化与规模化。从产业逻辑看,“预制菜”的兴起也是必然趋势。
餐饮企业消除“预制菜羞耻”,关键在坦诚。因为企业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天然的“信息差”:食材是怎么加工的、安全标准如何、预制和现做的差别在哪,这些核心信息都攥在企业手里。消费者的怀疑本质上是对“未知”的不安。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背景下,只有企业主动打破僵局,不玩“藏躲游戏”,才能解决问题。你不说,消费者永远在猜;你说了、说清了,才有可能消解误解。
当下,一些餐饮企业已采取行动。比如老乡鸡,从2024年开始,公司把菜品分了等级并公示给顾客——绿色标识的是餐厅现做,黄色的是半预制,红色的是复热预制。如此明明白白摆出来,本质上是把选择权还给消费者。不回避“预制”属性,更不夸大“现做”比例,用清晰的信息打破“未知焦虑”。当企业不再把预制菜当“秘密”,消费者的误解自然会随着了解的加深而消除。
当然,消费者的根本焦虑是在标准缺失之下,对“预制菜”的认知偏差。在现有的语境之下,他们对于“预制菜”有一种条件反射般的误解和反感。因此,除了操作层面的透明,概念层面的引导同样重要。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李后强教授建议:尽快将“预制菜”更名为“预制食材”。这不仅是术语的修正,更是对产业本质的重新定位。这一调整有助于消除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同时凸显其作为现代农业与食品工业融合产物的创新价值。
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食品安全更需要坚定捍卫。餐饮的核心从来不是“现做”的噱头,而是“安心”的本质——灶台的烟火气值得珍视,工厂的标准化同样值得信任。当企业敢正视、愿透明,当社会能理性看待“预制食材”的价值,“预制”便不再是需要藏躲的标签。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