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明确提出:在总假期天数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各地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带动旅游消费。
消息一出,迅速引发热议。有人拍手叫好:“春天赏花、秋天远足,这才是童年该有的样子!”也有人眉头紧锁:“孩子放假,家长上班,谁来看娃?”“课时已经紧张,再放假学习跟得上吗?”
事实上,“春秋假”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13年,国务院就曾发文鼓励地方试点。然而十年过去,真正落地的城市寥寥无几——政策虽好,但执行起来却阻力重重。
✅ 政策初衷:不止是放假,更是成长与经济的双赢
设置春秋假,的确有不少好处:
浙江舟山、湖北恩施、广东佛山等地已陆续开展试点,明确“春秋假不布置书面作业”,鼓励社会实践,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响应。
现实困境:家长的两大焦虑——“学不了”与“没人管”
尽管政策立意良好,但不少家长仍表达担忧:
📚 其一:“耽误学习怎么办?”
目前中小学课程安排紧凑,尤其是毕业班,“少上5天课,或许就要多补5天”。在升学压力仍未缓解的背景下,很多家长不敢“松这个口”。
👨💼 其二:“孩子放假,我们又不放假!”
双职工家庭面临现实难题:假期孩子谁来看?送托管?费用高、名额少。交给老人?担心安全和教育。独自留家?更不放心。
一位上海杨浦的家长坦言:“希望学校能提供弹性托管服务,否则假期反而成为负担。”
🌍 他山之石:杭州的“春秋假”试点是怎么做的?
杭州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全市统一设置春假(一般4天),并与“五一”长假连休,形成较长的休息时段;
同时推出公益性校内托管,由老师和社区共同组织体育活动、文艺体验、科学实践等,不是“换个地方自习”,而是真正让孩子有所玩、有所学。
此外,杭州也鼓励企业落实带薪休假,让家长有机会陪孩子一起度过假期。但这非常依赖企业的配合与制度保障。
观点:放假不是目的,科学配套才是关键
春秋假要想真正推行下去,绝不能是“一放了之”,而需系统推进:
正如教育专家熊丙奇所说:“春秋假不是一个教育部门能单独完成的事,它需要全社会联动。”
🤔 你怎么看?
支持春秋假吗?
你的城市如果放假,你希望怎样安排?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