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中国最具吸引力的资源,莫过于丰富的能源储备和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但回溯十多年前,中国对俄罗斯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航空技术领域。 当时中国正处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期,虽然取得多项技术突破,但在航空发动机等核心领域仍明显落后于俄罗斯。俄罗斯在航空工业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中国重点合作对象。 在中国启动大飞机项目后,采取了两条腿走路的发展策略:一方面自主研发国产发动机,为实现技术自主可控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和联合研制航空发动机。其中,俄罗斯因其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优势,成为重要合作伙伴,双方重点合作项目就是PD-26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 然而,当时的俄罗斯对中国心存戒备。虽然表面上同意联合研发PD-26发动机,但实际上却对关键技术严加封锁,合作进展缓慢。这种消极态度导致项目推进困难重重。 如今局势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将主要财力和精力都投入战争,PD-26发动机的研发陷入停滞。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不得不重新寻求与中国合作,希望借助中国的资金和市场来推进该项目。近期,俄罗斯第一副总理曼图罗夫表示,愿意为C-929宽体客机提供包括复合材料主翼、尾翼及PD-26发动机在内的核心部件。
但时过境迁,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已取得长足进步。国产CJ-1000A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已进入装机试飞阶段,其研发进度远超俄罗斯的PD-26。更关键的是,CJ-1000A是完全自主可控的中国心,在性能上也优于PD-26。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已没有必要再投入巨资引进相对落后的俄罗斯技术。 俄罗斯在技术合作上的保守态度可谓自食其果。类似的情况在俄印T-50(苏-57)五代机项目中已有先例。当时俄罗斯拒绝与印度分享核心技术,导致印度撤资,项目资金链断裂。如今苏-57服役数量有限,研发进度严重滞后。如果当初俄罗斯能更开放一些,或许现在苏-57已形成规模装备,性能也能得到更大提升。 当前俄罗斯面临的技术合作困境,正是其长期奉行技术封锁政策的必然结果。这种短视行为不仅错失发展良机,更让其在关键技术领域陷入被动。对中国而言,这些经验教训更加坚定了自主创新的决心,推动中国航空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