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排哥”李俊永的炉子一冒烟,景德镇昌江区的傍晚就活了。48 岁的他系着油渍斑斑的围裙,把一块块手掌大的鸡胸肉拍成金黄圆月,六块钱一份,却像施了魔法——油锅“呲啦”一声响,排队的人心里同时亮起一盏小灯:今天又被生活温柔相待。
他的摊位只有两把伞、一张折叠桌,却自带“流量体质”。下午四点半前,他是不出现的——这是他对学生的“专属时段”。曾经有个小女孩怯生生抱怨:“叔叔你说五分钟,可我等了半小时,作业都写不完。”李俊永听完,当场把闹钟调早一小时,还立下规矩:学生优先、便宜一块,十二点后再来就加一块,算是“惩罚不坚定”。成年人笑他“会玩”,孩子们却觉得自己被郑重对待,于是每天放学铃一响,昌江二中的校门口便涌出成群“鸡排侠”,书包在背后一跳一跳,像给这条街加了 BGM。
等位的空档,是“鸡排哥”的舞台。他嘴碎得像机关枪:“鸡排免费,塑料袋六块,吹走不认账!”“你耽误我十五秒,我少卖三块,今晚奶粉钱你出?”排队的白领笑得直拍大腿,顺手把段子剪成 15 秒短视频,配上油锅里“咕咚咕咚”的音效,单条播放轻松破百万。弹幕里有人写:“六块钱买的不只是鸡排,是社畜的续命笑料。”
但“段子手”只是外衣,内核是肉眼可见的“笨坚持”。预制菜风刮得餐饮老板们直呼“真香”,李俊永却每天凌晨四点去市场挑冷鲜鸡胸,回来自己切片、腌制、裹粉,“科技与狠活”零添加。油锅 180 度,鸡排下去 3 分 45 秒,多一秒他都觉得“对不起排队”。雨天,他把伞往顾客那边倾,自己半边肩膀湿透;小孩踮脚张望,他撕下一角鸡排让人先尝;谁不吃辣、谁要多孜然,他脑袋里的“口味地图”比导航还精准。网友总结:这哪是路边摊,分明是“大型治愈现场”。
流量洪水袭来,商业合作像雪片一样飞进他的微信:连锁加盟、品牌代言、直播带货,开口就是七位数。李俊永却连连摆手:“我只做景德镇的鸡排哥,把这里变成‘情绪加油站’就够了。”他算了笔账:一份鸡排成本 4 块 5,赚 1 块 5,一天卖 300 份,够供孩子读大学,也够给老婆买眼霜,“钱太多,锅就糊了”。
景德镇城管也“被迫出圈”。百米长队堵到主干道,他们没掀摊,而是成立 4 人专班,每天 17 点准时到岗,拉警戒线、划排队线、疏导交通;同时帮他在文创街区申请固定铺位,下个月就能搬进“官方打卡点”。文旅局更是递上“文旅推介官”聘书,计划把“鸡排哥”做成城市 IP:鸡排券绑定景区门票,买一张票送一张“鸡排哥”明信片,让游客“在瓷都捡一片瓷,也在市井捡一份暖”。
家庭是最硬核的“后援团”。妻子负责腌料,父亲管收银,读高中的儿子放学就来写小黑板:“今日天气晴,鸡排温度 65℃,人心 100℃。”网友笑称这是“鸡排家族企业”,李俊永却认真更正:“我们不是企业,是家庭小作坊,人情味才是最大股东。”
其实,“鸡排哥”不是孤例。从南京 20 年不涨价的手冲咖啡阿姨,到怀化“听得懂人话”的理发师晓华,再到今天的李俊永,他们都在用“反套路”对抗“算法时代”:没有滤镜、没有剧本、没有流量投流,只有“我懂你”的默契和“你被重视”的确认。预制菜可以三分钟出餐,却给不了现炸的油香;网红店可以三个月换装修,却记不住你少葱多辣。李俊永说:“时代很快,我想慢一点,把一块鸡排炸成时钟,让排队的人能喘口气。”
于是,在景德镇渐凉的秋风里,人们愿意为这口“慢”等上四十分钟。拿到鸡排的那一刻,金黄酥脆的外皮在指尖微微发烫,像生活突然伸出的手,拍了拍你的肩:“别急,你被看见了。”而这,正是六块钱无法衡量、却人人都肯为之买单的——60 元情绪价值,600 元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