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西医曾一度有机会在18世纪初取代中医成为主流医学,而这一切的发生和阻碍,竟然与同一个人有关——康熙帝。
故事要追溯到1582年,那时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带来了西方的科学与技术,其中就包括西医。虽然西医初期只在一些小范围内传播,并未对中医构成威胁,但局势在17世纪末发生了变化。
首先是1693年,康熙帝年仅40岁时得了疟疾,法国传教士洪若翰提供了金鸡纳霜,成功治愈了他。康熙对此十分感激,也因此破例允许西医传教士进入太医院为皇家服务。紧接着发生了第二件事:康熙因废太子一事激动过度,心脏出现严重问题,几乎昏倒。太医院的中医束手无策,而西医如鲍仲义和罗德先及时救治了他。康熙因此对西医更加信任。
如果康熙因此去世,那么接下来的皇帝就可能是皇太子胤礽,这样清朝的历史也许会因此改写。没有康熙、雍正和乾隆的“盛世”,也没有清朝的辉煌时期。
正是因为西医两次救了康熙的命,康熙一度支持西医在中国的传播。然而,这一切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发展下去。一个决定性的变化源自于宗教问题。教皇英诺森十世在得知中国信教的同时还保留了祭天、祭孔、祭祖等传统宗教仪式后,觉得这与基督教信仰冲突。于是他强硬要求中国的教徒停止一切传统祭祀活动,甚至派代表亲自到中国,要求康熙帝遵从。
康熙对此大为震怒,拒绝了教皇的命令。他颁布法令,要求所有传教士必须在当地登记,并且要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若有违抗者,立即驱逐出境。这一法令在康熙去世后得到了儿子雍正的进一步加强,雍正甚至宣布天主教为邪教,全面禁止传教士及西医的传播。
这场“中西礼仪之争”直接影响了西医在中国的发展。西医虽然有短暂的发展机会,但最终未能取代中医。
相比之下,邻国日本则幸运得多。由于教皇英诺森十世没有干涉日本,西医在日本逐渐发展成了“南蛮流医”和“红毛流医”等本土化的形式。到19世纪,西医完全取代了中医。相反,中国的中医则陷入了封闭和保守的局面,对外排斥,并未吸纳西医的先进成果,导致了文化上的停滞和自我封闭。
西医的传播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涉及到文化、宗教和传统的碰撞。在中国,西医最终未能跨越这些障碍,而日本则巧妙地化解了这一文化冲突,走向了现代医学的主流。